新华社西安8月4日电(记者张健 李亚楠)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村民数年如一日地从事着传统泥塑的生产和制作。
“凤翔泥塑是用当地的板板土经过13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村中一家工坊的操作台前,1994年出生的胡锦伟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为眼前的彩绘泥塑老虎上色。
2018年,胡锦伟从天津理工大学产品设计专业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投身凤翔泥塑的传承。
“我从小接触泥塑,觉得并没什么稀奇,但是当我把家乡的工艺品带给同学之后,他们仿佛见到了宝贝。”胡锦伟说。随后,他又陆续接触了天津的泥人和年画,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喜爱愈发浓郁。
回到六营村后,胡锦伟借助自己所学,对凤翔泥塑做了三个方向上的调整:首先,他加入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让泥塑形象变得憨态可掬、更为可爱;其次,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国潮风为引领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最后,尝试开发了以凤翔泥塑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并亲自设计了很多体验包和体验材料,吸引更多人投入到凤翔泥塑的保护和发展。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不能只依靠外部的资金支持,必须要从内创新、自主创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外宣传,吸引到更多喜欢它的人。”他说。
据陕西省文旅厅统计,陕西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87项、省级67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8人、省级581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拥抱传统文化,为传统非遗项目注入新鲜血液。
罗瑶(右一)与工人师傅一同筑制茶砖。(受访者供图)
罗瑶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回家乡陕西省泾阳县做一名制茶人。“泾阳茯茶制作技艺传承了几百年,每一块茶砖都需要经历30次以上的投茶和100次以上的锤茶,在花房充分发酵后自然生长出的冠突散囊菌(又称金花)是茯茶有别于其他茶品的独特之处。”她说。
罗瑶利用自己市场营销的专业技能,对茯茶的消费群体进行了画像和分类,并针对年轻人推出了便携装和花茶口味。
“作为非遗传承人,我们有义务保住传统,但不能强迫消费者接受我们,要主动迎合市场,使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样才能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罗瑶说,非遗本来源于生活,要让它们回归生活,变得更具实用性。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