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高文 杨宇豪报道:近日,湖北省经信厅公示省第七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第三批、第四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核名单,宜城市7家新申报企业上榜,12家复审企业均通过复核。截至目前,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增至43家。近年来,宜城市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以政策创新、生态优化、服务升级为抓手,打造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热带雨林”,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梯度培育,构建成长梯队
从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方面,按照规模、特征以及成长性等确定不同的标准和条件,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成长性好、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产品服务特色化明显的企业纳入培育库,入库企业将被列为重点培育和优先申报推荐对象,并参与专题性培育活动,实施动态管理。宜城市6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构成基座”,43家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中坚”,1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则成为”塔尖”,形成完整的3:2:1结构比例。通过这种梯次培育机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得到针对性地培育和支持,逐步成长壮大。
产业协同,实现融通发展
专精特新企业通过提升专业程度达成补链目的,依靠精细化发展来增强集成能力,从而实现固链效果,借助主动创新与前瞻配套能力,达成强链目标。银轮机械的机油冷却器、友谦汽车的紧固件、康和机械发动机摇臂、科泽汽车零部件等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使本地配套率大幅提升,推动装备制造业向系统集成方向升级。大山健康食品的菇精调味料、葛百岁葛业的葛根粉等产品,通过”地理标志+老字号”双认证,带动22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品牌矩阵。天舒纺织引入智能设备打造数字化生产线,年增效超30%,嘉施利等企业通过磷石膏循环利用技术,构建绿色建材供应链。
政策赋能,破解资金瓶颈
宜城市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在《关于加快建设千亿工业强市的意见》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改升级,构建全方位支持体系,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加速发展。对宜城首次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奖励10万元,并通过“无申请兑现”机制快速拨付资金,对前期已认定的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兑现奖补资金共计360万元,对其中的山特莱和回天新材兑现国家级“小巨人”奖补资金共计100万元。政策明确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创新平台,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精准滴灌,护航企业成长
宜城市科经局组织相关股室认真研读《湖北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管理实施细则》文件精神,聘请专家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价标准所涉及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四大类十三个指标和要求进行全面解读培训。先后邀请省、市评审专家,对企业进行“一对一”现场诊断,查找不足,及时进行完善补充。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企业开展数据分析,开发更多适合发展前景好的“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产品,适度降低贷款利率、降低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优化各项服务流程,满足“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要。还常态化组织“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走访、规上企业大调研等活动,聚焦企业创业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帮助中小企业切实解决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未来展望:创新数字赋能
下一步,宜城市将继续突出创新引领,增强企业发展韧性。一是鼓励企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特色产品、开展特色服务,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研制新产品,突出产品的独特性、独有性,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帮助企业进行设备智能化改造,提供精准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三是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搭建交流合作平台,聚焦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加快突破一批短板技术和“卡脖子”产品,如湖北回天新材料(宜城)有限公司研发的“低温固化技术”解决了电池封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打破国外竞品技术垄断。通过有效提升技术自给率,推动“宜城制造”向“宜城智造”转变。
一审:向润菡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