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政企双向奔赴 “卡壳”项目孵出“头雁”企业


记者李勤通讯员吴丽 韦承志报道:跨界发展,是一些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选项。宜城的一家企业却曾在跨界经营中走了弯路,投资的新项目险些“烂尾”,想寻求新伙伴,又苦于资金不足。宜城市政府部门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靶向发力,让这个“卡壳”项目迅速长成医药领域的“头雁”企业,成为襄阳近年来股权招商的经典案例。

天舒药业

4月25日,记者走进位于襄阳精细化工产业园的天舒药业公司车间看到,企业正满负荷生产心血管、抗肿瘤、抗病毒等原料药,直供正大天晴、齐鲁等国内一线药企。但在两年前,这里的厂房和设备还处于闲置状态,项目推进一度陷入困境。

2019年,享有“湖北第一纱”美誉的天舒纺织公司决定进军医药行业,与一家外地企业一起打造一个新型造影剂生产基地。2021年项目即将投产之际,因为股东之间的分歧,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

宜城市发改局副局长、天舒药业项目秘书王家辉说:“当时这个项目后续的资金投入、股权的分配等,他们股东之间一直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导致这个项目搁置。厂房、设备闲置了有一年多时间。”

2022年,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南京威凯尔,有意在华中地区布局生产基地。得知这一消息,宜城市立即组建招商团队,为天舒和威凯尔“牵线做媒”。

宜城市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吴丽说:“我们组建招商专班,第一时间前往南京开展首轮对接。通过调研座谈,精准锁定企业在原料药供应、专项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同步邀请企业高管实地考察宜城产业基础、精细化工产业园区承载能力及投资环境。”

针对威凯尔公司在项目股权、资金、园区配套等方面的需求,宜城市委、市政府精准发力,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帮天舒公司收回全部股权,并在2022年4月推动南京威凯尔实现对天舒药业的并购重组,让一度“卡壳”的项目重获新生。面对南京威凯尔提出的“一年内投产”要求,宜城市组织23个部门联合办公,用37天完成签约到开工的全流程审批。

王家辉说:“推进项目享受经济开发区区域性统一评价成果的运用,节省相关费用200多万元。”

面对项目建设中的巨额资金缺口,宜城市采取“基金+项目”联动模式,成功引入省、市、县三级政府产业基金1.3亿元,助力天舒药业原料药项目在2024年建成投产。

天舒药业公司副总经理张进栋说:“按照正常医药行业的建设周期,大概要18个月。但我们整个的建设周期只用了一年,使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先机。”

为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宜城市给予企业200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补贴,帮企业争取到580万元的技改资金,还创新推出“小微速贷、科创贷”等金融产品,有效破解了企业研发中的资金瓶颈。政府一诺千金、精准“投桃”,换来企业信心倍增、暖心“报李”。南京威凯尔果断整合山东、陕西代工厂产能,将宜城天舒药业打造为其全国唯一生产基地,实现研发在南京、生产在宜城的双城发展架构。仅投产当年,天舒药业就完成产值3.81亿元。

张进栋说:“今年一季度我们的产能比较饱和,产值在1.5亿元左右,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

眼下,天舒药业一期项目已经满产达产,计划在近期启动二期95亩的扩建工程,重点建设玛巴洛沙韦等高端原料药项目。

“未来,我们将实现1.1类创新药以及高端原料药和CDO药品研发生产组织业务订单的落地,预计二期项目建成之后,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的目标。”张进栋说。

王家辉说:“后期项目建设,一定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联的企业,和天舒药业来配套,促进整个精细化工产业链条的延伸。”

威凯尔项目的成功招引落地,既展现了优化营商环境对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更彰显出宜城在招商引资上的新思路、新探索。招商引资,既要做大总量,又要盘活存量。优化营商环境,既要完善硬件、更新软件,更要系统升级,以务本务实的态度和精准精细化服务,破解企业发展痛点、项目落地堵点。政企双向奔赴,才能打开招商引资新局面,闯出产业发展新天地。

一审:张阳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