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丁姣报道:“法官,太感谢您了!我们可以重新做朋友了。”近日,在宜城法院第六审判庭内,两名聋哑当事人用手语向综合审判庭法官表达感激之情。这场特殊的“无声庭审”后,一起因民间借贷引发的纠纷得以圆满化解,司法温度在无声中传递。
不久前,宜城法院行政庭庭长许昌进在翻阅卷宗时发现,两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卷宗上标有特殊标记——原告赵某、余某以及被告徐某都为聋哑人。原来,徐某在宜城经营一家理发店,2020年5月,徐某因经营不善,亟需资金周转,屡次向赵某、余某借款。赵某通过微信和支付宝向徐某转账15200元,余某通过微信和支付宝向徐某转账16000元。然而,徐某借款后并未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还以各种理由推脱拒不还款。赵某、余某二人便将徐某告上法庭,要求其偿还本金及利息。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均为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许昌进提出申请,从宜城市特殊教育学校请来一位手语老师作为翻译人员。
送达起诉状时,许昌进协同书记员张曼将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等材料交至被告本人手中。许昌进通过书写的方式一字一句地向他们解释起诉状副本中诉请的借款金额及事实理由,充分了解其本人意愿,确保被告明确知晓案件相关信息和开庭时间。很快,一张张白纸便被写得密密麻麻。
案件标的额不大,争议却不小,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情绪都非常激动。原告认为被告向其借款不还,且有支付凭证;被告却表示原告没有借条,且部分借款已经还了,原告起诉金额超过实际借款金额。面对法官的提问,例如诉讼请求的金额是如何组成的?一共借了多少笔?是否出具借条?被告的还款是如何还的?一共还了多少?双方均摆手表示不清楚。许昌进意识到,如果不及时稳定情绪,庭审将难以继续。于是,许昌进宣布暂时休庭,引导双方对每一笔转账进行核对。账目核对清楚后,在手语老师的“连比带画”中,双方的态度逐渐冷静下来。
庭审继续,双方对此案进行了充分陈述。被告徐某承认借款,争议的焦点在于借款的具体数额,于是许昌进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当庭调解?
许昌进再次宣布休庭,并单独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在手语老师的帮助下,许昌进得知:原告二人与被告同是宜城市特殊教育的同学,平时关系不错。原告表示,借钱不还,还百般推托,实在气不过。
了解到赵某、余某的真实想法后,许昌进向徐某转达了原告的想法,对他说:“你们曾经是朋友,我相信,只要你愿意偿还借款,你们之间的误会和矛盾都能化解。”
经过许昌进耐心劝解与释法明理,徐某陷入沉思。随后,他拿出纸写下“我愿意分期偿还,直到借款还清为止”。于是,许昌进转头对赵某、余某协商道:“徐某现在确实经济困难,我们各自让一步,再给对方一次做朋友的机会。”
经过几小时的反复沟通协商,赵某和余某终于点头。最终在许昌进的主持下,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并握手言和。
调解“无声”,司法有情。据统计,宜城市现有四万多名残障人士,他们相较于一般人而言,在参与诉讼过程中存在各种困难。宜城法院为更好地保障特定残疾群体参与诉讼的权益,不断扩大无障碍司法服务辐射范围,如在诉讼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及卫生间,探索建立帮扶机制等,让法院真正成为残疾群体能够平等便捷寻求司法帮助、维护自身权益的场所,彰显司法的温度与人文关怀。
一审:向润菡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