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评论员 汪丽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一座城市的温度往往体现在那些细微却直抵人心的公益行动中。近期,宜城市持续开展的“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集市”活动,正是这样一场以流动为载体、以公益为内核、以文明为底色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志愿服务的创新形式,更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鲜活样本,为市民生活注入暖流,为城市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流动的集市,不变的初心:公益服务“零距离”
与传统固定场所的公益活动不同,“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集市”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灵活性与覆盖面。它像一条蜿蜒的溪流,将便民服务、健康咨询、文化惠民、政策宣传等多元内容,输送到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城市的各个角落。这种“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的模式,打破了空间限制,让公益服务从“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到家”,真正实现了文明实践与群众需求的“无缝对接”。
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恰恰是城市文明最真实的注解。流动的集市,流动的是资源与服务,不变的则是“为民便民利民”的初心。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多元参与,共建共享:让文明集市“活”起来
“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集市”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政府部门统筹协调,社会组织积极承接,企业提供资源支持,志愿者热情服务,市民群众踊跃互动——多方力量的汇聚,形成了文明实践的“同心圆效应”。这种共建共享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激发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文明”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宜城市公益集市活动还注重吸纳民间达人和社区能人参与。修鞋匠、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等“民间高手”在集市中找到了服务社会的舞台,他们的技艺与热忱,为活动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文化韵味。这种“人人可为、处处可行”的公益生态,正是文明城市应有的模样。
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润物无声,以文化人:文明培育的“温和浸润”
文明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硬性约束,更需要春风化雨的浸润。“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集市”通过贴近生活的服务,潜移默化地传递着文明理念:在垃圾分类宣传区,市民学会了环保新知识;在“图书分享”摊位,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懂得了分享的快乐;在“有奖问答”互动区,大家知道了“移风易俗是指什么?什么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要活动方式?”参与者答对题目还可以赢得文明实践奖品。这种“服务中引导,互动中培育”的方式,让文明理念如细雨般渗入心田。
创新不止,未来可期:让文明之树常青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在创新中永葆活力。未来,将持续探索“文明实践+”模式,进一步深化“文明实践+互联网”模式,通过线上预约、直播互动等方式扩大覆盖面;持续推进“点单式服务”,根据群众反馈精准调配资源;还可加强与学校、企业的合作,将公益活动与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更多年轻力量加入文明践行者的行列。
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不仅在于林立的高楼与繁华的商圈,更在于每一位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流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集市”正是这样一项“接地气、聚人气、有活力”的民生工程。它以流动的姿态诠释着文明的广度,以公益的温度丈量着城市的厚度,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期待这样的“流动风景”持续绽放,让文明之花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常开不败。
一审:翟昶宇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