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尧治河看“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记者张玥琪报道:近日,全国城市党媒记者齐聚保康尧治河村,探寻该村从贫困小山村到“中国山区幸福村”的蝶变之路,共同见证“两山”理念在此地的生动实践。

尧治河村村貌

生态修复奠基蝶变之路。曾经,这里是一个依赖矿石开采的村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尧治河村实现了从“矿业经济”到“生态经济”的华丽转身。2013 年以来,该村先后投入 5亿多元修复矿山、建设景点及配套设施。戴家湾矿区和老屋沟矿区得到彻底整治,60 多万立方米废石、废渣被回填夯实......如今的尧治河,废弃的矿洞被巧妙改造为景区与酒窖,矿渣荒坡上崛起了一座座民宿,电商与餐饮业的兴起让村民的生活日新月异。这一切,无不彰显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证明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不可兼得,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尧治河村利用废弃矿洞打造的食用菌产业

尧治河村利用废弃矿洞打造的洞藏酒基地

精神文化助力发展之路。村党委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不仅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更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设立生态管护岗等措施,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如今,在尧治河村蜿蜒陡峭的旅游公路上行走,但凡路边能够看到开阔平坦的地方,就一定建有博物馆或与文化传承相关的展示馆、休闲广场。“一村十馆”工程让乡愁记忆得以保留,磷矿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场馆建设,不仅弘扬和保护了当地优秀文化遗产,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更为文旅融合和集体经济注入了新动力,让红色基因在生态发展中得以传承与弘扬。

尧治河村“复兴之路”党建研学基地

尧治河村民自导自演的“尧治河精神”舞台剧

党建引领融合创新之路。别具一格的尧治河村党史馆,是该村与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合作项目。这个名叫“复兴之路”的“情景式”党员教学课堂,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途中的经典故事和场景,从书本和全国多个省份“搬”到尧治河绵延12公里的山谷边。历时3年,于2023年7月1日建成开馆。目前,全国已有15所高校在这里挂牌,将尧治河作为“思政课”教育实践基地。尧治河村用微缩景观把百年党史融入尧治河矿山生态修复中,是尧治河村践行新发展理念进行转型实践的生动写照。

尧治河村景区一角

尧治河村乡村别墅

尧治河村雪景

尧治河的成功转型,用行动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生态保护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其“生态修复+文旅融合+党建引领”的创新发展模式,为各地践行“两山”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一审:翟昶宇

二审:冯波

三审: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