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声】文物修复:匠人精神 以心焕新

记者刘妙然 范冬婷报道:日复一日的细致擦拭,年复一年的精心修复,只为让“沉睡”的文物旧貌换新颜。在宜城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易泽林凭借巧手静静地修复时光碎片,用青春延长文物生命,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

1970年,刚上小学五年级的易泽林凭借清澈的男高音在宜城市曲剧院的演员遴选中脱颖而出。唱了一年戏后,因为变声的缘故,易泽林被分配到道具组,专门从事道具的设计、制作。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具制作技术,易泽林经常到新华书店找书学习,经过长时间积累,绘画、雕塑、油漆、铸造、翻模、焊接等技术他都学会了。

“1988年,楚皇城国际楚文化研讨会在宜城召开,因为有6个国家要来看楚皇城出土的文物,那些文物在库房都是破破烂烂的,没办法,也没有修复人员,后来把我借过去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我对这个也爱好,对文物也有些研究,最后把这个任务完成的还比较好,受到他们一致赞扬。”易泽林说。

小试身手后,他马上被调入宜城市博物馆。自此,他和文物修复结缘,一干就是40多年。

1991年,易泽林考入湖北省艺术学校,在文博中专班进行系统学习。在这里他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并首次参与了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有效的“土方法”,让易泽林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赞扬。

学成归来后,易泽林并没有停止学习、钻研。为将各类出土、馆藏文物修复的真实如初,易泽林解决诸多技术上的难题,并及时了解国内外文物修复技术等方面的动态,反复揣摩,反复消化,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修复技术。

“文物有些看它的破烂程度,如果变形了文物费的时间长,变形了纠正过来不是一日之寒,今天压一点,明天降降温,然后再进行焊接,这个周期比较长,简单的破了变形不大的一般就是一至两个星期,如果变形大的得两三个月,有些文物不是那么完整,出土的时间差东西,你不知道什么样子,就要查阅很多资料,哪个时代的,哪个样式,要非常标准,我们修复原则就是最大限度的完整的把这个文物修起来。”易泽林说。

凭借细致严谨的手工和专业的学识修养,易泽林成为宜城市及襄阳市文物修复的专家、湖北省文物修复工艺技能传承大师、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宜城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首席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现已成功修复了数千件文物,带来经济效益800余万元。

易泽林说:“退休了以后,我准备打算办实习基地,跟很多大学签订了协议,让学这个专业的学生到我这来实习,我把40多年修文物的经验一步一步的教给他们,让他们把文物修复技艺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编辑:赵冰倩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