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仪
襄阳市的5A级景区古隆中里,有个“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面,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作出千古隆中对的纪念堂。六角井、三顾堂……明人吴绶的诗句历历再现:贤人隐岩穴,帝子再三寻,野处终身志,雄谈济世心。
三顾茅庐、尊贤重才,汇通南北、崇文尚义,成了汉水襄阳的诗意注脚。
云天寥廓,群山逶迤。汉水如一幅写意长卷,自秦巴山脉顺流而下,一路徐徐展开、缓缓洇染,到了襄阳,倏然境界全开——碧水溶溶,波光粼粼,暮霭晨岚之上,渔歌唱和之间,城郭画中收。
襄阳,是浸润在古诗词里的历史文化名城。2800多年的建城史,“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让我不由自主就想用汉代《李延年歌》来比称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襄阳也是难再得的,既是“铁打的襄阳”,又有无尽诗意。据我所知,48900多首《全唐诗》中就有4000多首咏襄阳,《唐诗三百首》中有27首与襄阳相关。整个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王昌龄等50余位一线诗人,都曾游历过襄阳,都有赞美襄阳的诗篇留存于世。加上孟浩然、皮日休、张柬之、张继等本土诗人的众多名篇,共同成就了襄阳“唐诗高地”的美誉。岳飞“一词压两宋”,张若虚“孤篇盖全唐”,而襄阳,自春秋至明清,几千余首吟诵襄阳的诗词,已然贯穿了中国诗歌词赋史。吟之思之,惊叹不已。
这么多名满天下的诗人,都钟情襄阳、留恋襄阳、咏颂襄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能不引人深思。毋庸置疑,这里厚重的历史积淀、秀美的自然景观、深挚的人文风情,当然是吸引诗人的重要因素。但仔细考证他们的身世背景、平生际遇乃至个人秉性,似乎又不全然如此。以这些人的眼界见识,加上特立独行的个性,断不会轻易步人后尘。彼眼中风景,即吾向往情致吗?未必然。而这些卓尔不群的人皆欣然诉诸毫端,他们的情感走向、审美取向、创作导向,都瞄准了襄阳,其中必有深层次缘故。
追溯结果,襄阳自古就是“七省通衢,南船北马”的水陆要塞,多元文化的种子,早已根植于这片土地。如同万物生长必须有适宜的环境,唐诗、宋词、元曲佳作花落何处,也必须有适宜的氛围。品味这些留在襄阳的诗词,或雄浑豪放,或清丽婉约,或绮丽夺目,或平白如话,风格迥异,却无不流光溢彩。这不就是襄阳个性吗?人与人的交往,人与一座城市的缘分,前提必定是志趣相投,彼此欣赏。
金庸先生一次也没到过襄阳,他的武侠小说里却260多次着笔,先生还对襄阳下了“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的评语。先生2018年10月30日溘然长逝,襄阳古城点起满墙白烛,映照“一生钟爱一座城,一城送别一个人”的懂得。
襄阳这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感召,使历代文人墨客“网红打卡”,牵心萦怀,不也是一种高精神品位、高文字段位的相互成就?
正如襄阳籍东汉光武帝刘秀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一样,一个朝代、一座城市,都离不开文化滋养,都要积累一些、搜集一些,成为“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愿景。历代文人留在襄阳的优秀作品,是襄阳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传承好、运用好这笔财富,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魅力、培养城市潜能,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鉴于此,中共襄阳市委宣传部组织汇编了这本《诗词里的襄阳》,既非开头,亦绝非结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襄阳要向全中国、全世界讲好襄阳故事,要推进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要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襄阳实践,文化自信就是我们踔厉奋发、行稳致远的精神力量。古往今来,诞生于襄阳的包括诗词在内的所有优秀文化成果,都足以构成我们决胜当下、面向未来的信心和底气。一首诗、一阕词,历经岁月万淘千漉,得以至今仍闪耀在中国的文化长河里,毋庸置疑这份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毋庸置疑能产生这种文化之土地的无限创造力!《诗词里的襄阳》结集,不仅仅为“书香溢襄阳”的全民阅读活动再添一朵小花,更是为更多襄阳人、关心襄阳的人再添一份诗意的乡愁,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就都不可低估。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是《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对襄阳古隆中的描述,这位元末明初的小说家,让三国历史更加妇孺皆知。三国的历史,应该说始于襄阳、终于襄阳。
新时代的襄阳,已不仅仅是首批“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还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全国铁路枢纽城市,更是全国城市经济实力45强、中部非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地级市20强……“仓廪实而知礼节”,加油干也存诗意,华丽与素朴才构成了襄阳本土的文化大观。多个版本的《襄阳府志》中,历史掌故、民间逸闻、人物纪事、艺文杂识;既著《汉晋春秋》也写《襄阳耆旧记》的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与高僧释道安的襄阳际会;襄阳的“荆州古治”与刘表治时的洛阳“太学南迁”等等,也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文化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皆因其蕴含了最朴素、最纯真、最接地气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和伦理纲常,百姓日用而不自知。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如果能够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的视角,将这些文化进行有序地挖掘、整理、提炼,保持其质朴本色,也赋予全新时代内涵,进而运用现代手段在更大范围传承下去和弘扬开去,则不仅精神可嘉,亦硕果可期。(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