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打通生命救治通道 共享健康幸福生活

记者李勤 周波 通讯员李友 曾斗 张旭东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宜城卫健系统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优服务,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就医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打通生命救治通道,让群众共享健康幸福生活,健康宜城建设已初显成效。

9月17日晚19时50分,宜城市人民医院120急救电话急促响起,老人郑桂兰在家心绞疼,大汗淋淋,口服速效救心丸后不能缓解,情况十分危急。

20时15分,患者郑桂兰到达医院,做心电图显示下壁心肌梗塞。宜城市人民医院紧急启动胸痛救治流程,和家属谈话,若有意愿可进行介入手术。

家属同意手术后,胸痛中心立即开展救治。经术中造影检查,胸痛中心手术团队立即为患者进行支架植入术,21时12分患者血管开通,从进入医院到完成手术一共花了57分钟。

患者郑桂兰说,“现在医疗技术太高了,放在以前不敢想象,前后不到1小时就给我做了手术,救了我的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医疗水平得到迅猛发展,以前像这样的心梗患者我们医院没有能力救治,送到上级医院就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该院胸疼中心医疗总监王世国说,现在医院建设了胸痛中心,开展了急诊支架手术,还和镇(办)卫生院联动,通过微信群了解患者心电图,第一时间提出诊断和救治意见,做到‘患者未到,数据已到’,为患者赢取救治时间,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线。”

郑桂兰手术及时,效果明显,9月27日康复出院。

然而,同为患者,李文兵就没有那么幸运了。2021年10月,47岁的李文兵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经武汉同济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治疗,命是保住了,但四肢瘫痪,只能平躺,无法坐立,且留置导尿,打乱了一家生活节奏。

听说宜城市中医医院新设立了康复科,今年3月17日,李文兵住进了中医医院,做针灸、截瘫肢体综合训练、关节松动训练、智能上下肢功能锻炼、低频治疗等康复治疗。经过康复治疗师持续不断的精心指导,如今,李文兵不仅可以坐轮椅了,而且四肢均可活动,辅助一下可短时间站立,自行解小便了。

妻子胡桂云激动地说:“到襄阳去做康复治疗,我想都不敢想。宜城有了康复科,家里医院两头跑方便多了,花费也少多了,否则我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像李文兵一样,宜城还有很多心梗、脑梗、创伤等患者抢救成功后,会伴随出现语言障碍、面部扭曲、肢体偏瘫等后遗症,需要经过长期的康复治疗。

为了顺应群众健康需求,2018年,宜城中医医院开始着手谋划建设康复科。派出3名骨干医生和5名康复治疗师到广州、武汉、襄阳等地三甲医院康复科深造,引进1名康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投入300多万元购买了康复器械,建设了5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康复大厅,于2021年7月成立了康复医学科,患者再也不用跑到市外就诊了。

现在的康复科,除了针灸、推拿等传统的中医康复外,还新增了运动疗法(PT)、手功能训练(OT)、言语疗法(ST)、器械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声、光、电、磁、热)等西医康复项目。康复科主任张敏介绍,“通过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大大地缩短患者治疗时间,让患者更早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比如,一个老梗塞的患者,溶酸跟支架植入,急性期过了以后,坐着轮椅来这进行中西医康复治疗,半个月到20天左右,家属稍微扶一下就可以走着回家了!”

宜城中医医院康复科成立以来,已出院病人1200多人次,门诊就诊8100多人次,其中神经康复治疗达到7500多人次,实现了“康复一个人,幸福一家人”的目标。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宜城持续加大医疗投入,先后投入4.5亿元改扩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新建了妇幼保健院,极大地改善了群众就医环境;优化服务流程,实行急诊患者“先诊疗后付费”和24小时365天全时段岗位无缺制度,为患者赢得了救治时间;坚持开放办医,引进145名医疗专业人才,与武汉同济医院、协和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等上级医院建立医联体,大大提升了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目前,宜城市人民医院已核定为三级综合医院,并通过第一批全国基层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认证,中医医院通过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复审,市妇幼保健院正在创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全市共创建省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8个,襄阳市级重点专科25个,县域内就诊率达92.67%,实现了小病不出县。

宜城市卫健局局长龙彩葆说,“下一步,宜城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攻坚行动和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强力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共享健康幸福生活。”

文字编辑:杜道兵 闻俊

编辑:赵冰倩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