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点亮“襄阳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肖擎 赵峰 通讯员 江伟兵 龚良杰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的谆谆话语言犹在耳: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赋予襄阳的重任催人奋进:打造襄阳等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支持襄阳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辐射带动“襄十随神”城市群发展。

近年来,襄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一大批企业沉潜精研,以科技硬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一些代表性企业,探访它们攻坚克难、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故事。

“痛感”逼出奋起直追

7月26日,在襄阳高新区金鹰重型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装配车间里,一台拥有12年工龄的钢轨打磨车正接受“大脑移植手术”,更换设备控制系统。

“换上国产‘大脑’,打磨车角度精度可控制在0.5度以内,打磨磨头下降点精度可控制在200毫米以内,作业后钢轨表面粗糙度小于10微米。”金鹰重工工程机械研究院副院长刘学海说。

从无到有的创新之路,道阻且长。2006年,该企业承接了原铁道部“十一五”项目96头钢轨打磨车设计制造任务,但限于当时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国内薄弱的控制技术基础,无奈选择与美国一家公司进行联合开发。虽历时四年造出全国首台超大型钢轨打磨车,但打磨车的设备控制系统仍要从国外进口。

进口控制系统的源代码设有权限,遇到故障只能寻求外企帮助且无法及时有效解决。控制系统更新迭代,原配件停产导致整车无法维修……核心技术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于企业头顶。

2018年,高级工程师郑汉斌领命组建科技团队开展攻关,为验证极端环境对设备的影响,7名技术骨干曾远赴素有“鬼门关”之称、平均海拔4600米的沱沱河试验,破解了大功率重型轨道车在高原条件下出现的各种运用难题。

通过运用单位、国家铁路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权威部门及团队考核,“襄阳造”钢轨打磨车终于在今年正式量产,核心控制模块自主设计、国内生产,关键指标优于进口控制系统。

“痛感”逼出来的奋起直追,不只金鹰重工。

2006年,材料学专业毕业的王翠花成为湖北回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的一员。因在胶粘新材料行业崭露头角,此时的回天新材已被外资企业“盯上”。

“合作可以,收购不可能!”王翠花记得,面对困境,公司董事长的一番话,激起大家强烈共鸣。

凭着这股定力和决心,回天新材研发出高导热灌封胶、导热凝胶等高性能胶粘剂,成功替代国外产品;新开发的锂电池电芯负极用胶,首次实现国产胶在锂电池领域的核心应用。

港珠澳大桥建设中,回天新材在与5家国际胶粘剂巨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独家中标,改写了中国跨江、跨海桥梁领域长期被欧美胶粘剂巨头垄断的历史。

产学研拧成“一股绳”

走进位于樊城区的湖北航宇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正忙碌生产汽车开闭系统产品。

“车锁领域有个词叫PPM值,即每一百万个产品中的不良率。过去,国产车锁企业的PPM值是10000,而德国凯毅德、美国恩坦华、加拿大麦格纳、日本爱信、三井这5家车锁企业稳定在50左右。”航宇精工总经理杨和军说:“这个差距如果不能突破,国内的车企将永远看别人脸色。”

通过与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高校合作,推进产品技术换代升级,航宇精工于2015年研发出第一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tar锁,简称S锁。

2017年,航宇精工S锁与德国凯毅德共同成为东风商用车供货商。一年后,航宇精工和凯毅德的供货量由3比7调转为7比3。2020年底,凯毅德主动退出。目前,该公司已是20余家汽车制造商的定点供应商,部分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

大力电工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专业从事电机软起动及电力电子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业务。“大力电工的科创秘诀,就是通过打通产学研通道,和高校形成优势互补,加快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大力电工董事长、总裁高文广告诉记者。

2008年,大力电工与武汉大学合作研制成功HVF系列高压变频调速装置,并在襄阳市第三水厂630kW高压异步电机上一次起动成功,这是大力电工通过产学研实现的首次成果转化。

尝到院企合作创新的甜头,大力电工每年都要按销售收入的5%至10%提取研发资金,并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高压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公司每年销售产品中90%以上为高新技术产品。

7月11日,这家企业又收获一项殊荣,由武汉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大力电工为主要完成单位共同研究完成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流设备接入电网稳定运行能力提升、试验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走稳“光荣的荆棘路”

这是需要打上省略号的攻坚成绩单。

湖北新火炬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用4年时间,完成了负游隙精度2微米内的精准调整,研发出高出国家标准的高刚性长寿命第三代汽车轮毂轴承单元,并通过了各大主机厂的验证,在美国市场成功替代美国TM、韩国ILIN、日本NSK等国际品牌;

从上世纪80年代国内第一家生产复合绝缘子的企业,到研发出电力系统最早替代进口的优质产品,再到产品质量达到世界领先,襄阳国网合成绝缘子有限责任公司在生产复合绝缘子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产品累计出口45个国家和地区……

这是仍在不断刷新的奋斗“进度条”。

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紧扣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在原始创新、“卡脖子”项目创新上攻坚发力,在企业创新上激发动能,在产业创新上跨界融合,在制度创新上勇于突破,为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蓄足创新动能。

7月5日,武汉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开园暨湖北隆中实验室挂牌仪式在东津新区举行。由武汉理工大学牵头,国内6家高校、19家企业参与共建的湖北隆中实验室,正聚焦襄阳车用新材料及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科技创新全域、全要素、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积能蓄势。

华中农业大学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研究院……围绕产业链布局院所链,蹄疾步稳气象新。

7月14日,襄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该市“1+7”人才新政,通过推进新版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首次发放“襄才卡”等举措,力争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0万人。

勇闯“无人区”、跑好“马拉松”。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记录一支支科创“部队”奋楫扬帆的征程,见证走稳“光荣的荆棘路”的坚实足音。


来源: 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