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融评】宜城大虾产业链崛起之路还有多远

融媒评论员 :李锋

中国小龙虾的发展

先有宜城大虾一枝独秀

再有江苏盱眙十三香

潜江油焖小龙虾迎头赶上

以麻辣鲜香为主要特色的宜城大虾

如何收复失地?

就在五一前夕

宜城大虾还过了个节

忆往昔:起步早 发展慢

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下来,靠的是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小龙虾能够制霸美食界,先得从小龙虾超强的美食生命续航能力开始说起;宜城大虾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起步到现在不得不奋起直追,我们必须要花点时间好好了解小龙虾的生物史和宜城大虾的起源史。

小龙虾是近年来我国常见的淡水类甲壳动物,学名克氏原螯虾,也叫红螯虾或淡水小龙虾。和其它螯虾一样,小龙虾也有螃蟹般的螯足,但它们的螯足上有着更为突出的棘突,头胸甲上的棘突也特别明显,所以在气势上小龙虾就已有王者之风,由此也为其成为横扫千万国人胃口的扛把子鉴定了颜值基础;小龙虾属杂食动物,动物、水草、藻类逮到什么吃什么,不挑食的好习惯,让它能迅速发展壮大;另外,小龙虾能够适应脏水、重金属等污染环境,生存进化,当然这并不代表它们就喜欢待在脏地方。其实小龙虾之所以能够"扛"下来,得益于它良好的排毒减毒机制,通过不断蜕皮把毒素转移出体内。正是熟知了小龙虾的诸多特性,宜城市民开始张开自己的胃去接纳这一物种。

"老鄂西大虾"是宜城大虾最初起源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原鄂西化工厂的不少工人把随处可见的小龙虾带回家,按照当地炒土鸡的方法进行烹饪,一盘盘鲜美的小龙虾便出锅了。"炒土鸡以麻辣味为主,宜城人好这口,这也是大虾受欢迎的原因。"经食客们口口相传,宜城大虾的口碑慢慢红火起来。

不经意间,小龙虾浪潮就像其鲜红的颜色一样火遍了大江南北,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美食。但跟江苏盱眙十三香小龙虾、潜江油焖大虾相比,宜城大虾却处境尴尬。宜城市餐饮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阮演斌很多年前就在尝试做小龙虾产业,他感叹,宜城因拥有"宜城大虾"这道品牌菜肴,在湖北特色餐饮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同样拥有"油焖大虾"品牌的潜江小龙虾,也是鄂菜的特色。潜江小龙虾产业比宜城晚了近10年,两只大虾起初是师徒,后来犹如孪生兄弟一同打拼,现在却沦落到徒弟可以反过来教师傅了。潜江的油焖大虾店开到了全国各地,而宜城大虾店基本上还在襄阳打转转。

看今朝:找差距  树标杆

虽然生长的地域不同,两只大虾各有特色,但潜江油焖大虾所走的产业化发展和品牌之路,值得宜城大虾借鉴。

五一小长假期间,晚上不到6点,张胖子大虾店已迎来了大批吃虾市民;晚上不到7点,这家店已座无虚席。店主说,这还不是生意最好的时候,气温越高,大虾卖得越好,盛夏时每天营业到凌晨两三点,光大虾就要卖出百余斤。

宜城大虾以麻辣著称,正中本地及周边人士喜欢麻辣咸的"重口味"。喝啤酒、吃大虾、海阔天空神侃,已成当地消夏时尚。除宜城外,襄阳城区大虾店也有不少, 如果加上周边县市经营的大虾店,全襄阳市的大虾店近千家。而以清淡为主打口味的潜江油焖大虾,是潜江市餐饮业的最大特色。据业内同行预计,仅潜江市就有虾店千余家,武汉经营潜江油焖大虾的大小餐馆更是多达2万余家。

连日来,笔者深入各个以吃虾为主的餐饮门店探访,店主们反映,每天少则卖出大虾近百斤,多则三四百斤。整个夏季仅以4个月经营期计算,每年大虾消费量惊人。那么,本市辖区内养殖的大虾够本地消费吗?宜城餐饮协会认为"还不太够"。宜城大虾养殖面积5万亩,每亩产量在300斤左右。按此计算,全市大虾总产量只有1500万斤左右,因此远远不能满足市民消费需求。于是,每年要从潜江、荆州、荆门等地购虾。而潜江小龙虾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及武汉等周边城市餐饮需求,而且大量出口到欧美,每年不少创汇。

宜城市农业部门相关专家认为,宜城水田面积本来就没有潜江大,作为产粮大市,夏季种稻,冬季种麦,养虾只能养一季,很多农户不愿意养虾。而潜江不然,水产是其支柱产业,一半水田全年养殖大虾。

展未来:塑品牌  强信心

产业化的步子会影响"走出去"的速度。与宜城大虾相比,潜江小龙虾在产业化方面步子迈得更大,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繁育、生态种养、精深加工、餐饮物流、品牌文化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条。正视差距,才能迎头赶上,宜城尝试办节模式转型突破,借助农旅融合体验节大力营销推广,正彰显其大力塑造宜城大虾区域公用品牌的决心和信心。

品牌的基础是产业,区域品牌有没有价值,就看能不能带动区域产业的升级与振兴。宜城市委市政府认为,宜城大虾要在未来走遍天下、红遍天下、火遍天下,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市场竞争、政府引导,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将宜城大虾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跨越。为推进产业发展,宜城趁势而上,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进雷担任大虾产业链链长,市人大和市财政局牵头,加强顶层化设计、品牌化推进、标准化引领、特色化增效、整体化营销,以进一步提高宜城大虾产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宜城大虾产业的影响力、竞争力。

为推进产业发展,宜城市依托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大力发展稻虾产业,专门编制和发布《宜城市推进"稻虾共作"产业三年行动计划》等,目前,全市共发展稻虾合作面积5万亩,专业合作社、企业10个,种养大户1685户。今后,宜城将不断地延链、补链、强链,努力打造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出口、餐饮美食、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研学旅行、品牌合作等于一体的完备产业链。

等来了政府引导的好消息,笔者认为企业和农户也应思考,如何持续发力。比如宜城大虾养殖成熟后直接进入餐饮领域,大虾虾壳直接被当成垃圾处理,既影响环境又浪费大量资源。未来宜城大虾产业可以尝试从满足餐饮消费向深加工领域迈进。其中虾壳再利用的甲壳素深加工项目就可以延伸大虾产业链,大大提高虾产品附加值,实现大虾产业由传统水产养殖业向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

再比如宜城大虾烹饪工艺复杂,口味独特,本来应该更有优势,却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导致"十家八个味",小龙虾大小参差不齐,难与标准化的潜江大虾相比。宜城大虾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烹饪标准。

体验节期间,不少外地游客希望携带宜城大虾熟食回去和家人品尝,其实向我们释放了宜城大虾餐饮与休闲食品双重属性的潜力。快递、外卖、便利店、各种智能货柜等终端设施的成熟和普及,又大大增加零食化的宜城大虾的消费场景。宜城大虾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日臻成熟。笔者认为,宜城大虾这种食材要求餐厅现做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资源的浪费。这种普通的、加工方式比较简单但运输损耗很大的食材,推行半成品化和成品化在效率和规模上的表现要远胜于常规的餐饮业。将宜城大虾,由单一餐饮属性向餐饮+休闲食品的双重属性转化未来大有市场,不一定需要在正餐时间食用,消费场景丰富,本身就比单纯的餐饮运作更有想象空间。休闲零食的属性使得规模化生产变得更有必要,一方面获得更大利润,一方面将成本摊薄。

即将进入盛夏,正是品尝宜城大虾的旺季,也是虾农、商家一年中最关注销量的时候。此次农旅融合体验节同时还启动了短视频大赛,希望借助新媒体平台,让宜城大虾进入更多消费者的视野,通过实地走播等形式,向消费者深入展示宜城大虾生产、加工的过程,为广大消费者提供绿色、健康、便捷、实惠的消费新体验。

大虾产业链的诞生,缘自群众的合力。党委政府的重视、龙头企业的带动、利好政策的扶持,一条产业链已然形成。憨厚直爽、勤劳智慧的宜城人民将努力拓展延伸宜城大虾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 

相信不久的将来,宜城大虾产业崛起之路会见证更大的奇迹!

新媒体编辑:翟昶宇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