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店不只是书店:给爱书人多元读书享受

新华社北京9月14日电 夏暑未消,中秋将至,北京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除了欣赏室外美景,不少人选择走入书店。在“书虫”徜徉书海的同时,他们或许会幸运地邂逅刘震云、余中先等知名作家。

“英国的文化非常悠久,产生了许多对英语文化甚至世界文化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手捧水杯,桌上摊开一本《一日三秋》。书店简朴素雅的氛围里,作家刘震云侃侃而谈。

在他身旁,“世界阅读季”的展牌十分醒目。这是14日开幕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前期线上组成部分。多名作家和学者受邀进入书店,通过镜头带领屏幕前的读者领略世界文学经典与风土人情。

身为书店主的江凌,也在做“触网”的尝试。

架好相机,戴上麦克风,拿起书本,对着镜头说上近一小时。这些内容会被江凌剪辑成约10分钟的视频发到网上。

江凌的书店“刀锋书酒馆”位于重庆热门商圈地带,面积近200平方米。书店于2016年开业,当时一些实体书店经营面临困难,江凌意识到,实体书店的书籍价格和电商平台相比没有优势,书店作为一个“纯粹的零售空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要想让顾客在实体书店买书,实体书店需要留出一些空间‘做加法’。”江凌说。江凌给出的“加数”是“图书+网络+餐饮”,带给爱书的人更加丰富的读书享受。

刀锋书酒馆主理人江凌介绍店内图书。新华社记者 吴龙 摄

2020年11月,江凌开通视频账号,向网友们推荐书籍,他用一段简短的话介绍自己:书店主,写作者,说书人。截至目前,江凌已经上传约40个视频,积累了9.3万名粉丝。

他还在书店里打造了一个提供简餐的深夜食堂。在他看来:“这里有酒、有饭,可以轻松自在地阅读和交流,让读者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江凌认为,书店存在的意义,仍然是建立一个连接书与人的空间。

暖调的灯光、轻柔的音乐,与其说是一家书店,PAGEONE五道口店给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一处会客厅。

步入店内,迎接顾客的是调制咖啡的吧台,左右两侧摆放着桌椅。饮品的馥郁香气陪伴下,有人安静读书,有人轻声耳语。新上市的图书被精准分类,整齐而别致地陈列在书架上,不远处则摆放着瓷制茶壶、盲盒玩偶。

PAGEONE五道口店于今年4月开业,顾客大多是周边的学生、白领。新潮的文创产品加上舒适惬意的阅读环境,吸引读者纷至沓来。

“我们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交流、沟通的多元文化空间。”PAGEONE市场部负责人蔡欣芸说,店里的书籍以艺术、社科和文学类为主,同时采用高层高、耸立书架的设计,为读者留有宽阔的活动空间,暖色调灯光使整体环境更为温馨。

“网上只能看图,店里能感受纸的质感,遇到感兴趣的书可以坐下来边喝咖啡边看,喜欢就直接买走了。”手里捧着一本心理学书籍的读者小孙说,他还是喜欢到实体书店里买书,“把书拿在手里翻一翻,买书时感觉很踏实”。

“图书销售额仍然占据了我们店营业额的65%。”蔡欣芸说,近几年书店主营的艺术类书籍热度大增,这和社会文化氛围渐浓不无关系。

在中国,尝试为读者提供良好阅读体验的书店还有很多。

上海的朵云书院开在离地239米的高空,6万多册书籍“安住”其间。在这里,读者可以“抬头看云,低头读书”;回归西安市中心的钟楼书店让不少书客重拾往昔的回忆:书店的外立面还原了上世纪50年代的原貌,店内装饰着代表西安的书籍和文创商品,当地人在此探寻儿时记忆,远道而来的游客借此了解古都。

即便面临疫情的冲击,不断丰富业态的实体书店似乎并未失去生气。有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新开书店4061家,关店1573家,新开数是关店数的2.6倍。北京开卷调研数据显示,直播销售成为书店由于疫情暂停营业时的重要尝试,2020年已有近80%的书店开设线上零售业务。

成为“up主”以后,江凌发现,不时会有粉丝专程到刀锋书酒馆“打卡”。“这或多或少增加了客源。”江凌说。

大多数顾客仍是冲着书籍而来,不论是为了阅读,还是拍照留念。蔡欣芸说,不论为何而来,久而久之,都会受到氛围的熏陶,或是对阅读或是对人文艺术的相关知识产生兴趣。

PAGEONE五道口店内的多元展品。新华社记者 黄扬 摄

书店也会因应读者的兴趣组织活动。PAGEONE书店会不定期举办新书发布会、书籍分享会以及音乐会等活动;朵云书院则打造了以书籍装帧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纸上风景’朵云装帧聚场”,邀请著名装帧设计师与爱书之人面对面“云上”交流;西安钟楼书店也扩展出知识分享、文化演艺等活动。

“嘉宾为大家答疑解惑,读者彼此交流,在分享阅读感受的同时收获友谊。”蔡欣芸说,“我们希望不同爱好的人都能在此发现自己的一片天地。”

“实体书店正在变成一个城市的文化容器,体现出的公共文化服务价值远超商业价值。”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说。(记者:徐欣涛、黄扬、李晓婷、陈青冰)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