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在这片红色的热土,有一种精神代代传承

    “这些巨变,哪个不是靠党带领人民干出来的?”闫青海说,虽已76岁,但他“一辈子都不想犯懒”,还要发挥一个老党员的余热

  日子好过起来的陈素梅,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更多乡亲共同致富。她说,作为一名党员,在老区发展上要顾大局

  创新推广西柏坡红色文化的闫二鹏、筹划发展特色观光旅游的王丹……青年党员们身上有西柏坡老区人的自豪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闫起磊

一片马蹄形的山坳一面临水、三面环山,这里是坐落于河北省平山县太行山中的一个普通小村庄——西柏坡。70多年前,在这里,一群衣着朴素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时间回到1949年3月,“进京赶考”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对人民群众始终怀有深厚感情,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传承。鱼水情深,西柏坡人也将红色精神代代接力。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在老中青三代共产党员一段段激情燃烧的日子里,有一个叫做“初心使命”的关键词贯穿始终。一代代传承之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闫青海(中)给孩子们讲奋斗创业的故事(2019年4月8日摄)  梁子栋摄 

  包头巾的闫青海

个子不高但腰板挺直,头上总裹着白毛巾,胸前总别着党徽。讲党课、讲党史故事……今年76岁的西柏坡村老党员闫青海,是当地有名的义务讲解员。

闫青海是一个“有故事的人”。1948年秋天,3岁多的闫青海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绝望的父母把他包裹起来打算丢弃。住在西柏坡的董必武夫妇在回家路上发现了他,立刻把他送到中共中央机关医院救治。

经过几个星期的治疗,闫青海转危为安。长大后,他从母亲口中得知自己“捡回一条命”的经历,红色印记便在心中扎根,激励着他奋斗不止。

为了生活,闫青海放过羊、开过运输船。1968年,23岁的闫青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了西柏坡村党支部副书记。

上世纪80年代,面对村民一贫如洗、守着三分薄田度日的光景,正值干事创业年纪的闫青海,抓起白毛巾往头上一裹,带着村里的壮劳力开始外出“闯荡”。去石家庄做煤炭装卸工、凭汗水挣钱……闫青海一心要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前来西柏坡的游客越来越多。闫青海和妻子开了西柏坡第一个“农家乐”,经营起西柏坡第一艘观光船,成为西柏坡村第一个“万元户”,村民们也纷纷加入。

许多人劝闫青海,头上别裹白毛巾了,显得土。闫青海却说:“鱼水情深,这是咱干活人的本色,不能丢。”他还记得,自己13岁那年,西柏坡修建岗南水库,老区百姓正是头裹白毛巾,手推独轮车,支援国家修水库。

如今,依托红色旅游,西柏坡村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过万元。2018年,老区平山县脱贫出列,一举摘掉32年的贫困帽。得知消息那一刻,闫青海老泪纵横。

“我生在解放区,长在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奋斗,在新时代安享晚年。这些巨变,哪个不是靠党带领人民干出来的?”闫青海说,虽已76岁,但他“一辈子都不想犯懒”,还要发挥一个老党员的余热,向更多人讲述亲身经历,宣传艰苦奋斗精神。

  总操心的陈素梅

家住西柏坡镇梁家沟村的陈素梅今年50岁,已经在西柏坡景区附近开了20多年餐馆。最近,店里又忙着换新菜单了,而这已是她第三次大幅度换菜单。和以往不同,这次陈素梅不做主,让游客亲自拍板。

“以前菜单就写在硬纸板上挂着,像拍黄瓜、煎鸡蛋、煮面都是家常菜,可供游客选择的不多。”陈素梅说,那时游客量不大,西柏坡一带还是贫困村,“人们在吃喝上不太讲究,吃饱就行”。

2000年以后,西柏坡旅游逐渐升温。游客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就餐需求也变得多种多样。“硬纸板”菜单不够用了,几个家常菜拿不出手了。

陈素梅多请了几个厨师,又是增加其他菜系菜品,又是精心制作塑封菜单。随着西柏坡高速开通,西柏坡旅游发展进入“黄金期”,陈素梅家的菜馆也从一层扩大到三层。

日子好过起来的陈素梅,有了新想法。她开始琢磨如何带领更多的乡亲共同致富。在经营自家生意的同时,她积极帮助村里引项目,帮村民发展民宿。

这样的想法,认识陈素梅的人都不意外。10多年前,梁家沟村规划建设新民居,先拆谁家的老房子成了棘手难题。陈素梅率先站出来,带头拆了自家房子。她说,“作为一名党员,在发展上要顾大局。”

受到村民广泛认可的陈素梅,当选为梁家沟村村委会副主任。陈素梅说,虽然大多数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但不能一劳永逸,得跟上旅游消费升级的步伐,适应游客们注重体验、注重原生态的新趋势。

“餐馆形式要创新,菜单还得换!”陈素梅说,这两年,村里正“二次创业”,打算利用丰富的山场资源,发展瓜果采摘、家庭农场等农旅结合的产业园。“我得带头给大伙做个样子,新餐馆就开在产业园,新菜单的食材直接从山场上选。”

“散养的土鸡,‘跑步’的鸭,新鲜的瓜菜随手拔……”陈素梅说,这次换菜单不用愁,只要山场产业园里有的,都能让游客“看菜下单”。

  奋斗着的年轻人

团建、培训、研学,38岁的闫二鹏始终保持着一股子创业的劲头。2005年,23岁的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西柏坡村,从母亲手中接管了家庭宾馆。

“我看好家乡的红色旅游资源,毕业后决定回来干。”不满足于传统经营模式,闫二鹏成立了村里第一家旅行社,建起西柏坡旅游网。

大学期间就已入党的闫二鹏,身上有着西柏坡老区人的自豪感,也有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他说,要结合时代的新需求,创新推广西柏坡红色文化,还要不断探索新的旅游业态,为西柏坡长远发展持续赋能。

近几年,闫二鹏注册了培训公司,聘请专业人员,创新培训方式;他还与一些网络平台合作,扩大宣传,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西柏坡参观学习。

开会讨论发展规划、走家串户做群众工作、上山下沟扶持产业……在西柏坡镇北庄村,30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丹干劲十足。

近年来,北庄村加快脱贫攻坚步伐,项目、资金等资源不断汇入。从中央机关派来的挂职第一书记,到乡镇派来的包村干部,再到村两委,一起谋发展、办实事。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容村貌也大幅提升。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只争朝夕。作为老区的青年党员,牢记初心使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丹说,现在村里正筹划加快融入西柏坡红色旅游,发展山地特色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接力乡村振兴。

赶考,永远在路上。从闫青海到陈素梅,再到闫二鹏、王丹……西柏坡老中青三代共产党员,正以各自的奋斗姿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老区精神。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