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勤 周波通讯员宋国江报道:连日来,由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建立的乡级苏维埃政权——刘猴镇陈湾村“红军堂子”革命遗址熙熙攘攘,当地党员干部群众纷纷来到这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探访历史遗迹,聆听革命故事,缅怀革命先烈。
4月30日,记者来到“红军堂子” 遗址所在地的刘猴镇陈湾村二组,一块刻有“陈湾乡苏维埃政府(红军堂子)”长方形纪念碑依然耸立,纪念碑背面有详细文字介绍。纪念碑的右前方有一堵青砖老墙,是“红军堂子”唯一的“遗物” 。
“红军堂子有6间,土改的时候分给4个农户住,其中我父亲分了一间。堂屋大门上有一副对联,‘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旁边还有很多标语。”曾在这里居住达30多年的70多岁的二组村民陈中全老人介绍说,纪念碑的前面就是当时“红军堂子”的“堂屋”,是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议事决策的地方。虽然时过几十年,但他仍然还能清楚地记得“红军堂子”的原貌。
陈中全老人介绍: “红军堂子”为二进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平房,父辈们说修建于清朝末期,土改前是一罗姓地主的房子。后来贺龙率领的红三军来了,在这里建立了红色政权,作为苏维埃政府办公用房。
宜城市史志中心党史研究专家张志富说:“红军堂子是当时苏维埃政府办公所在地,因当时刘猴有在堂屋议事的习俗,老百姓习惯把苏维埃政权办公决策的地方叫作红军堂子。”
刘猴镇曾经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解放前称刘猴集。据史料记载,1931年9月,在房县开创革命根据地的红三军军长贺龙接到上级指示,率七、八两师南下重返洪湖根据地。在向南漳荆门推进途经刘猴时,获悉红三军第九师师长段德昌率领的部队在宜城东部的板桥店一带开展根据地。
“1931年9月初,贺龙元帅率领的红三军七师、八师到达刘猴之前,红九师已经先期到达宜城的东部,当时通讯条件不发达,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当时孔湾的中共宜城地下交通员龚传和知晓后,就分别与贺龙和段德昌联系,促成七、八、九师在刘猴成功会师。”张志富介绍说,当时在刘猴会师的红三军七、八、九师共有3000多人,全部驻扎在刘猴集周边地区进行修整。当晚, 红三军前委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扩大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和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精神,研究帮助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政权等事宜,同时决定红三军东渡襄河继续向洪湖前进。
张志富说:红三军在刘猴集成功会师,不仅指明了红三军今后行动方向,也为宜城的苏维埃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建立了区、乡级苏维埃政权,帮助刘猴集建立了革命地方武装,对巩固和发展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有生力量,奠定了群众基础。
红三军在刘猴期间,帮助建立了刘猴集区苏维埃政府和19个乡级苏维埃政权,陈湾村的红军堂子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还帮助刘猴建立了乡级革命武装,成立了武装游击队。
刘猴镇政府干部宋国江说:“红军堂子建立之后,广泛开展了革命宣传,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巩固了红色政权。”
建国后,仅有“陈湾乡红军堂子”被作为革命遗址保留下来。2002年,当地政府对红军堂子遗址进行清理,对现有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对原门联“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苏维埃政权”两块牌匾进行妥善保存。目前,“陈湾乡红军堂子”遗址被列入宜城市红色革命遗址名录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编辑:李勤 责任编辑:杜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