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身体可康健否?”“家中各位老幼均安否?”“儿非常担心,挂念得很。”……
清明前夕,在位于安徽省六安市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记者发现了这样几封写给母亲的家书。它们出自80余年前,一位名叫刘怀芝的战士笔下。
馆中他的史料不多,没有照片,年岁不详,只知道这位战士出生于大别山区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红军,他先后经历了鄂豫皖苏区的5次反“围剿”斗争和3年游击战争。
“儿自离别家庭参加革命誓为群众谋解放造幸福,转瞬间不觉数年之载了,因当初受环境压迫关系,隔绝信件不流通,未通讯问候,真是抱愧得很。”四处征战,见字如面已是1937年。那时,刘怀芝先后担任红二十八军手枪团一分队排长和特务营一连的排长、连长。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后,他又跟随队伍东进抗日,在安徽舒城、庐江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每到一地休整,刘怀芝都要找机会写一封家书问候。“大人的身体可康健否?”“生活愉好否?”“再到冬冷之时,大人玉体须保重。”连续两封信没有回信,便让他心急如焚,一封写于1938年1月的家书上他甚至转托亲戚:“我家如没有人了,请你费心回音。”
刘怀芝的家书里,饱含对家人的思念与关切。(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提供)
家书里,浓烈的报国之情不变。他在信中写道:“现在国难当前,中华民族已到生死存亡之紧急关头了。”“不愿当亡国奴的人,除了汉奸亲日派以外每人都应该负有抗日救国事业,只有抗战到底才是出路。”“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这一光明磊落的正确主张已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与赞同。”他还要求兄弟、朋友“在家务农需努力耕作,亦望热心参加抗日救国事业,援助抗战将士奋勇杀敌,以争取抗战的彻底胜利”。
通过家书,读者可看得到一个活生生的刘怀芝——接到回信,心中欢喜,面对母亲,一定“报喜不报忧”。“身体非常健全,生活愉快,各位同志都非常亲爱,请大人不必挂念。”作战负伤后,他给母亲的信中,也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儿此次打敌人获带一轻彩,在团部休息现已快痊愈了,在休息时,生活一律甚好。”更多的篇幅里,他颇为兴奋地向母亲历数战果。
这是1938年冬天,刘怀芝写给母亲的信。(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提供)
“儿只能以身报国,不能返里孝家。”在信中,刘怀芝多次提出:等打退了敌人,就回家照顾父母。然而,1939年夏天,他来不及回家,便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这些家书中既看得到一位披荆斩棘的先烈,也能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的儿子。”皖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朱军告诉记者,刘怀芝家书的来源以及更多关于这位先烈的故事,他们一直努力考证中。记者辗转地方党史办、退役军人事务局多个部门,截至发稿,也未寻得刘怀芝的亲属、后人信息及更多相关资料。
“如有人知道刘怀芝亲属下落,也请费心回音。”朱军说。
文字记者:张紫赟、陈诺
视觉/编辑:江国成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