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骆艳波 白拥军
今年来,王集镇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采取四种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特色农业主导”模式。利用独特的产业资源,引导各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各合作社之间成立联合经营公司,建立非公经济党组织,以党建为统领,将各项扶贫资金整合利用,实现公司与龙头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在汉水、新洲两村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麦冬种植项目,投资60余万元建成两条麦冬烘干设备,并开展深加工生产线建设,提升麦冬干品品质,增强产品竞争力。实现麦冬线下线上销售,全镇6000多亩的麦冬亩产达到1.5万元,为农户增收900多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
“项目建设带动”模式。尝试“整合资源、开放经营”,将个别不利集体经营的扶贫项目发包给有意愿、有能力的扶贫对象个人经营,改变村集体对扶贫项目的“大包大揽”向村民和扶贫对象自己经营的转变,通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利益共享”。市级贫困村庞居、联合两村原村集体为扶贫对象新建的肉牛养殖场,由于今年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和部分贫困户没有养殖经验等种种原因,养殖场一直不见效益,经过村集体协商,通过公开发包的方式,将这个扶贫项目发包给有能力的扶贫对象个人经营,也为村集体经济当年带来12万元的经济效益,帮助两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旅游开发助推”模式。充分挖掘双泉村两个四季泉水的天然水资源优势,并依托该村毗邻襄阳鹿门寺、张自忠将军纪念园和大唐风电景观的旅游资源优势,以资源入股的方式建设农家乐、黄桃采摘基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该村集体经济在各项收益中获得分红。
“红色资源盘活”模式。方各村用活红色革命老区资源,建成王全国故居展示馆和王集农场博物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布局展厅。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接纳各类党性培训、参观万余人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
(编辑:李勤 杜道兵 闻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