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加强德育课程时效性,做好青少年价值观构建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德育课程、品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产业市场、生态公益岗位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海英:加强德育课程时效性,做好青少年价值观构建】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海英认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这就要求德育课程一方面要以青少年为教育的中心,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编写对应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这样才能充分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作为单个个体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青少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视,以此激发青少年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产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在此基础上,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养成进行引导,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光明日报》

  【祝合良等:品牌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品牌研究中心祝合良、杨光、关冠军表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充分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作用,打造一大批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品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出台多项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举措,推动我国营商环境大幅改善。但仍不时有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发生,侵害相关企业的品牌声誉。品牌建设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应鼓励和引导企业立足长远发展,诚信经营,坚决杜绝侵害其他企业品牌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公正廉洁、勤政高效、严格公平执法,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打造品牌营造良好环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

  【舒隽:构建高效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舒隽表示,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日益加剧,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不断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之策。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可考虑在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方面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完善创新布局,提高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营造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支持区域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等各类创新主体大力培育科技人才,整合其创新能力,打通产学研合作各环节,打造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为科技创新“落地”夯实基础,发挥科技创新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作用。

摘编自《经济日报》

  【迟福林:把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开放作为推动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的重大任务】

迟福林表示,当前,适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全球经济服务化与服务贸易进程历史交汇的新机遇,需要把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开放作为推动服务业市场开放进程的重大任务。一方面,要在文化领域实行“极简版”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明确文化领域扩大对外开放的底线,实行文化开放“极简版”负面清单管理,加快建立“文化产业市场全面开放+极简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化准入前负面清单管理措施和相关描述,规范准入后负面清单管理,提升负面清单透明度。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外资平等进入和参与文化产业开发、运营,创造公开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俞海等:生态公益岗位应向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俞海、王勇、张媌姮,中组部机关事务管理局霍黎明表示,生态公益岗是生态扶贫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实践创新,当前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脱贫攻坚战进入关键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岗政策,从而更好推动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是各级部门和政府关注的重要现实问题。针对岗位对象的设置问题,生态公益岗位应向深度贫困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岗位工资标准向贫困家庭和生态环境保护艰苦岗位进行适当倾斜,提高这些岗位人员工资,有利于这些岗位的人员稳定,同时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同时体现岗位兼职设置原则,贫困劳动力可以按照岗位要求不定期地、自主灵活地完成工作量,着力增加贫困家庭总体收入。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万霁萱整理)

信息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