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扶贫干部李顺华的二三事

记者谢丛阳 余倩实习生王三格通讯员张德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用一名基层干部的勤恳敬业,赢得驻点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他带着满腔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感情,进村组农户、奔走于田间地头,解民忧、帮民富。他就是宜城市人民检察院驻南营办事处韩公村第一书记李顺华。

要想富 先修路

“多少年了,这条路终于从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以前进市区骑摩托车要1个多小时,现在十几分钟就到了。”每天都要在这条路上跑几个来回的村民龚广新感受颇深。 

韩公村是宜城市29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有323户村民1391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27户60人。 

驻村以来,李顺华全面调查摸底,长期住在村里了解情况。调查发现:“行路难”是制约该村发展的重要原因,路不通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收购价格低、农民增收难。 

他所在的宜城市人民检察院积极联系、多方筹措资金近100万元,先后对韩公村5个组2.7公里的道路全部进行硬化。 

道路的修通不仅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出行,更成了村民致富的“幸福路”,村外的各类农资、物资直接拉到村民家门口,村民们种植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也能直接、快速地输送到城里各大市场。 

把“脉搏” 送“清泉”

调查中,李顺华还发现,韩公村因地处黑石沟水库灌溉末端,插秧时节农业用水不能得到满足;加上电线老化电路不畅,农忙时节无法及时抽水灌溉。村民多年来以种植花生、玉米等旱作物为生,旱作物虽然有效解决了缺水问题,但收入相对较低。更不利的是韩公村处于低洼地,夏季旱作物收获时恰逢雨季,上游村庄多余的水和山洪水都排泄下来,即将丰收的庄稼又常常面临被淹的危险。 

“我建议根据该村的地理环境和土壤结构,由原来的种植花生、玉米等旱作物改为种植旱稻。因为旱稻播种时土地是湿的就行,不需要大量用水;收获季节也不怕被水淹。”李顺华因地制宜提出建议。

农作物确定好后,检察院出面,多次与市供电公司联系。新架设抗旱用电1000多米,新修泵站7座,维护检修泵站5座,有效确保了该村灌溉用水和农民增收。 

改危房  圆安居

在开展危房改造工作时,李顺华多方调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最危险的房子和最困难的家庭”确定为优先考虑对象,逐步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龚远明家是该村最后一户危房改造户。48岁的龚远明一人拉扯3个上学的孩子,房屋老旧危险,“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是龚家的常态,但固执的龚远明不愿接受危房改造。

李顺华多次到龚远明家家中查看房屋情况,面对面做思想工作,进行政策解释,先后与办事处及土地、建设等部门沟通,为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费用,让他家搬出了危房,住进了新房。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李顺华和村干部肩并肩,心系群众,实干真干苦干,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先后为韩公村新修建了规范化的卫生室;完成了农网改造,为养殖大户架设电力专线;修建了1200平方米文化广场,配套健身器材;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修建了6处垃圾堆放处;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送书包、送文具。  

(编辑:李勤  责任编辑:杜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