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乐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巡礼

新华社上海11月10日电 题:秋天里的乐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巡礼

新华社记者

上海的深秋是金黄色的,梧桐摇曳、银杏飞舞……

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6天,累计意向成交711.3亿美元!10日落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万商云集,一个个“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进博故事奏响金秋最美的乐章;

这是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南广场一角(1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这是又一个播种的时节——今年,“越办越好”的进博会,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务,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种下的是开放、合作、共赢的种子……

“中国将张开双臂,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

背倚长江水,面向太平洋。进博会,是中国的故事,更是世界的故事。

这是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一角(11月10日摄)。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盛况——迎五洲客 计天下利

东方风起,黄浦江的故事韵味悠长。

人头攒动的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美国嘉吉公司中国区总裁刘军忙着接待客户。

“进博会就像催化剂和助推器,给我们更大平台向全世界展示产品和形象。”刘军说,此次公司全球总裁专程飞来上海度过50小时的“进博时间”,签约超30亿美元。

“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

11月10日,参观者在第二届进博会土耳其国家馆参观。 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 摄

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话语诚挚亲和,定格成很多人关于进博会的难忘记忆:

展馆内,采购商与参展商争分夺秒洽谈着;签约室内,掌声、笑容、握手,见证一张张收获的订单;展馆外,吉祥物“进宝”前围满了合影的各国客商,阳光下的进博会标志格外明丽……

2017年5月,北京雁栖湖。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首次提出要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年前,首届进博会成功在上海举办,如今又迎来“越办越好”的第二届。

从北京到上海,从雁栖湖到黄浦江,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设计、亲自推动的进博会,彰显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机遇的诚意和担当。

上海陆家嘴夜景(11月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黄浦江,见证上海沧桑巨变,如今正讲述新时代的中国开放故事——

10万、15万、20万……走进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办公楼内的监控中心,整面墙的监控画面上,清晰可见各场馆热闹非凡的盛况,顶部不断跳动的数字反映着实时入馆人次。6日当天22.7万人次,成为展馆落成以来最大单日客流。

中国搭台,世界合唱。今年进博会吸引了181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与会,3800多家企业、超50万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参展。截至10日中午,累计进场超过91万人次。

36万平方米的巨型展区,企业展场馆一扩再扩,仍然“一位难求”,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过250家,“隐形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竞相亮相;

世界上最细的胰岛素注射针、“金牛座”的姊妹“双子座”龙门铣床、手术机器人、感光变色隐形眼镜、来自五大洲的原生态食品等一大批“专精尖特”展品琳琅满目……

参观者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体验“天下第一大火锅”试吃活动(11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以往我们只参加专业展,从不参与综合展,但去年参展后我们在中国市场份额增长了20%。今年,我们带来了覆盖光学科技、医学领域、制造领域的全链条产品。”卡尔蔡司(上海)管理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谢磊说。

在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美国参展企业由首届174家增至192家,参展面积由3万平方米增至4.75万平方米,居各参展国首位,合作意愿之强烈不言而喻。

黄浦江,通江达海凝聚共识,标记全球合作共赢的新高度——

翻开500多页的会刊,政策解读、新品展示、对接签约等380多场配套活动引人关注;议程满满的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吸引4000多名代表参会,为世界经济重焕生机建言献策。

要和平不要对抗,倡导自由贸易、多边主义而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正是始终坚持这样的胸襟和担当,中国坚定办好进博会,打动了世界,点燃了赴“东方之约”的热情。

11月10日,在第二届进博会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参观者在美国嘉吉公司展台参观。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使用关税武器和丛林法则,解决不了当前世界面临的问题,这不是法国的选择,也不是欧洲的选择。”法国总统马克龙道出了与会各国政要的共识。

“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此刻,习近平主席两年多前的话,更加含意深远。多彩的秋天,丰硕的果实,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

非遗传承人田亚莉(右一)在第二届进博会陕西非遗展区展示剪纸技艺(11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