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在宜城马拉松中的成功利用
世 标
2024湖北银行•宜城汉江半程马拉松,作为湖北“三江马拉松”(长江、汉江、清江)的一站,于2024年11月24日8:00在宜城市楚都文化中心鸣枪开跑,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8000多名选手,奔跑在楚国故都,汉江两岸,赛事获得圆满成功。其中,宜城马拉松的奖牌,设计精妙,突显了楚文化的元素和精髓,可以说是楚文化在体育赛事中成功应用的案例。
宜城是楚国的故都,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的故里。襄阳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振华先生考证:商朝末年,中原的祝融部落后裔避居荆山楚蛮之地。公元前1042年(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熊绎于楚,居于丹阳,即今襄阳荆山一带,这一年楚国正式建立。楚国的先君筚路蓝缕、辟于荆山,逐渐占据江汉流域。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鄢郢,即现今宜城市郑集镇的楚皇城。楚国进占南阳盆地,并向淮河流域扩展。公元前597年(春秋中期),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击败霸主晋国,实现称霸中原伟业。公元前506年(春秋后期),楚昭王迁都江陵纪南城,即今荆州市西北。此后实现“昭惠中兴”和“宣威之治”,成为东方第一大国、世界第二大国。楚国建都襄阳境内536年,其中在宜城183年。
楚文化灿烂辉煌,创造了高度发展的青铜冶铸,绚丽精美的丝织刺绣,流光溢彩的木竹漆器,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别出心裁的屈宋文学,动人心魄的美术乐舞;楚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九死未悔的爱国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楚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骄傲于世的文化成果,蕴含了楚国先人的阳明智慧,值得后世传承发展和应用。
2024宜城马拉松,主办方在奖牌的设计上,动足了脑筋,下够了功夫,把楚文化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赛事主办方介绍:奖牌巧妙地将地标建筑与历史元素相融合。奖牌正面,镌刻着“2024.11.24”,铭记荣耀时刻,赛事主题辉煌呈现;楚国青铜敦龙纹栩栩如生,凤鸟纹灵动环绕,尽显楚文化深厚底蕴与独特韵味。翻转奖牌,背面同样精彩,赛事Logo与各元素交相辉映,360°旋转结构的设计,每一次转动皆如展开宜城文化画卷,让跑者们在领略宜城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荣誉感与归属感。此奖牌,不仅是对跑者努力的褒奖,更是对宜城楚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它承载着荣耀与梦想,见证了跑者们的每一次冲刺与跨越。
跑友们对这枚马拉松奖牌爱不释手,赞赏有加。一位跑友在冲过终点,佩戴上沉甸甸的奖牌,开心地说:“这块奖牌,非常漂亮,很有内涵,特别厚重,彰显了楚文化的魅力。为宜城马拉松点个赞!为宜城点个大大的赞!”另一位跑友激动地说:”这块奖牌,来之不易,是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之后,才坚持下来的,弥足珍贵。在马拉松的世界里,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才能到达终点。人生,不也是如此嘛!”2024宜城马拉松,除了奖牌之外,还在各个方面融入了大量的楚文化元素,奏响了一曲楚文化的大合唱。
楚文化的挖掘、转化和利用,是一个意义非凡且极具挑战性的大课题。楚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样,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众多领域。在挖掘方面,需要考古学者、历史学家、文化专家以及相关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探究那些隐藏在古老遗迹和文献中的奥秘。在转化方面,需要将楚文化中那些古老而深邃的智慧和价值观,转化为当代社会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在利用方面,楚文化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以楚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把楚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创产品。2024宜城马拉松的奖牌设计,就是一次楚文化利用的成功尝试。
2024宜城马拉松的成功,给我们一点启示:楚文化的挖掘、转化和利用,也是一场马拉松,需要决心和智慧,需要毅力和耐心,需要心中永不熄灭的信念之光,更需要漫长征途中的坚持和坚守。只要心无旁骛,就一定能像马拉松完赛一样,超越自我,实现目标。
(2024年11月25日10:16于襄阳)
作者简介:
徐士彪,笔名世标、束小鹿。甲辰年生于河北束鹿县(今辛集市)。生长求学于燕赵,谋生立业于荆楚。1980年考入河北农业大学,攻读动物医学专业,获农学学士。不好手术刀,偏爱舞文墨。常持卷而三思,善跑马以健身。十二年教书匠,日日诲人不倦;廿余载公务员,时时克己奉公。有慷慨悲歌之志,无阿谀谄媚之为。步履不停,以我足逐日月;笔耕不辍,以我手诉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