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融评】执“文化自信”之笔 续写现代化发展新篇

融媒评论员 刘立瑞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考察,第一站是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这里有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备的法典,有我国最早的个人年谱及“家书”,有中华“第一长文觚”。“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广大年轻干部应以此为鉴,感悟历史文化中源源不断的思想力量,赓续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血脉,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篇。

感受“百川归海”的博大文化液态,坚定虚怀若谷般的文化自信,溯古鉴今、融新于旧。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程度。虚怀若谷包容外来文化,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要求。百年党史筚路蓝缕,老一辈革命家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历史与国情,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道路。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根脉,也是创新力量所在。广大年轻干部要守住“两个结合”,守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要坚持理论学习,坚守理想信念,坚持自信自立,谱写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文化沃土根深叶茂,为中国式现代化“把舵定航”。

感受“百尺竿头”的绚烂文化浩态,坚定脱胎换骨般的文化自信,推陈出新、勇立潮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中国的历史上从不缺少“敢于吃螃蟹的人”。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人民群众期待日新月异。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资源要素差距较大等深层次的矛盾躲不掉、绕不开。因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容不得半点迟疑、观望和停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广大年轻干部要在这个过程中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发扬不惧艰险、敢闯敢为的奋斗精神,勇当“尖兵、猛将”。在摸着石头过河中“敢为人先”,在破立统一中实现改革“蹄疾步稳”。

感受“百炼成钢”的渊远文化物态,坚定胸有成竹般的文化自信,行远自迩、实干兴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赵括纸上谈兵葬送了赵国最后的希望,王羲之墨染水池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历史的实践证明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成于实干。一代代林场建设者接续奋斗,把塞罕坝从茫茫荒漠,变成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当代愚公”黄大发,历时30余年带领群众在悬崖绝壁上开凿出一条“生命渠”,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深耕东山十四载,治服风沙的“四有书记”谷文昌……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级英雄文化”。广大年轻干部要以实干为本、奋斗为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干在实处、落在细处、力求实效。

感受“百家争鸣”的传统文化妙态,坚定厚德载物般的文化自信,服务人民、引领风尚。中国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如“民贵君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者,国之根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式现代化改革向深、发展向前,就是要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广大年轻干部要深刻领悟到“民心才是最大的政治”,从人民利益出发,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把造福人民的实事办实、把造福人民的大事小事办好、把造福人民的难事办妥。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第一标准。“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要有时刻放心不下群众的安危冷暖、急难愁盼的为民担当,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闻;民有所呼,我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