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声】老背少:一人两角的艺术

记者刘妙然 范冬婷报道:“老公公背儿媳过河——出力不讨好”是广为流传的歇后语,宜城艺人还就此编成了民间传统舞蹈“老背少”。通过借助道具,一人分饰两角,表演十分风趣,深受百姓喜爱,故流传至今。

据了解,“老背少”源自一个民间故事,讲述了张老汉背着生病的儿媳过河求医的艰难旅程。这一情节成为了宜城艺术家们创作的灵感源泉,进而发展成为一项生动有趣的“老背少”民间舞蹈。从清末的第一代传承人吴楚赋起,这门艺术历经无数风雨,至今仍熠熠生辉。

“我是1991年3月份进的剧团,在12月底接触到文化馆王桂芝老师,当时她画着彩妆,戴的头饰,穿着戏装,表演十分精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私下我就和王老师说能不能教教我,就这样我从事了‘老背少’这个传承工作。”老背少第三代传承人田燕说。

“老背少”的表演主要凭借两种道具,一是公公的假上身,二是儿媳的假腿。表演者胸前挂公公假上身,身后系儿媳假腿,合起来就像公公背儿媳,表演十分生动。由于公公上身和儿媳下肢是道具,所以要求表演者两脚走公公步法,上身做儿媳姿态,而且始终围绕“背”来表演。

“老师教的表演口诀是:重心下沉两腿蹲,因为背着人肯定很重;一步一沉前倾身,他的身体背着她必须是往前佝偻,我也趴着他的肩膀上,这样一步一走;点头探望腿打颤,比方说我跟他交流,是不是往前走,他点点头,这样就跟他有所交流,腿打颤就是他背着我上山下山,他的双腿就颤抖;男女老少一身分,就是我一个人分饰两个角色。”老背少第三代传承人田燕说。

当下,观众的视野更开阔,接受的文化熏陶更加多元化,审美情趣也不再那么单一,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面临的传承难题,田燕深感责任重大。

“我将继续努力保护和传承好‘老背少’,更加深入研究和探索它的传承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利用自身是一个演员的职业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青年演员的交流和合作,培养更多的‘老背少’传承人。比方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种表演形式。”老背少第三代传承人田燕说。

编辑:张阳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