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首条楚文化文物主题游径出炉

湖北是楚文化的核心区域,八百年楚国历史波澜壮阔,文明成就辉煌灿烂。荆楚长歌——楚文化文物主题游径,以感悟楚文化博大精深为主题,以重要遗址、遗迹为主线,跨宜昌、荆州、荆门、襄阳、潜江五地,串联25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化景区、博物馆,生动呈现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和特殊贡献。

宜城楚文化文物主题游径,将长渠遗址、宜城市博物馆、宋玉墓和楚皇城城址等历史遗迹串联起来,展现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让我们一起探寻楚风古韵之旅,触及历史文化魅力!

路线:长渠遗址—宜城市博物馆—宋玉墓—楚皇城城址

长渠遗址

长渠又名白起渠,西自南漳县武镇谢家台,东流由界碑头进入宜城市境内后,经符埫、平堰、高康、黄集、民主、白庙、周岗、魏岗、槐营、赤湖至郭海,全长49.25公里,号称百里,故又有百里长渠之称。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8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是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始修于春秋中期,由当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后经多次修治,沿用至今。长渠是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城乡工业、城市环保功能的水利工程。灌区横跨南漳、宜城两县(市),灌溉面积30.3万亩,为宜城、南漳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其修掘的时间早,沿用时间长,历史悠久,效益巨大,堪称中国第一渠。

长渠由渠首枢纽、渠系工程、调蓄工程三部分组成。目前长渠主水源为三道河水库,主要支渠34条,渠道流经之处,沿线串起了大量的水库和堰塘,水库与长渠以沟渠相连,有闸门控制。长渠是我国著名的“长藤结瓜”式的蓄水引水灌溉工程,基本保留了传统了低坝蓄水、泄洪、侧向引水、长藤结瓜的工程型式并延续使用了灌溉管理制度,蓄水和水量调节工程具有独特性和可持续性。

宜城市博物馆

宜城市博物馆成立于1982年2月,位于宜城大道9号,总占地面积22544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文物征集、勘探、发掘、收藏、陈列、传播、教育和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仿汉代高台宫殿式建筑,同时吸收了诸多楚文化的元素,整个建筑于古朴之中释放出现代气息。现有馆藏文物1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三级以上文物337件(套),尤以东周至两汉的文物最为丰富,也最具特色。

建馆以来,宜城市博物馆先后举办了《罗家岗车马坑》《楚风汉韵》和《楚皇城城址展》三个基本陈列及多项专题陈列,而新馆的主体陈列《楚风汉韵》主要是展出宜城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文物。分车辚马萧、楚都雄风、陪都岁月、大汉名城、天地精华、群星璀璨六个单元,突出地展示、宣传了宜城博物馆自建馆以来的田野考古与科学研究成果,着力体现宜城是楚文化腾飞的摇篮,是楚国名都,宋玉故里以及楚文化对秦汉文化的影响。

宋玉墓

宋玉墓位于宜城鄢城办事处腊树村四组,整个墓园占地5亩,南北长50米,东西宽52.5米。总体布局坐东朝西,为二进式小型墓园规制,即由墓园大门、享堂(两侧为廊庑和碑亭)和宋玉墓茔组成。总建筑面积278平方米,各建筑间由青条石铺的甬路和步道连接,其间种植松柏、竹、桂树、香樟等冠木和花草。

楚皇城城址

楚皇城城址位于宜城市区南约7.5公里处的郑集镇皇城村境内,其东距汉水约6公里,西距蛮河约8公里。楚皇城城址于1956年被调查发现,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楚皇城城址西城垣南段保护展示工程方案获国家文物局批复。2023年年初,宜城市委、市政府启动楚皇城城址西城垣南段保护工程,打造楚皇城大遗址保护开发项目。楚皇城处于早期楚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楚国都城遗址之一,为研究探索楚文化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楚皇城城址由内外两城套筑而成。外城平面呈不规则矩形,南北长1840米,东西宽1720米,四周现仍保存有土筑夯实的城垣,周长6420米,面积为2.2平方公里,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根据地下出土竹简而整理编纂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楚居》,专家学者们认为楚文王即位后,从樊郢迁至“为郢”,“为郢”就是今宜城市的楚皇城古城址,其后的楚穆王、楚庄王、楚共王、楚康王、嗣子王(郏敖)、楚灵王、楚昭王、楚惠王亦曾以此为都城。

来源:宜城文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