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栖”艺术家张全国

通讯员石硕记者易振波

以个人的业绩两次登上央视,他就是指印画创始人张全国。他还出版了散文、杂文和国画指印画选3部书。在辽宁本溪市,他被誉为“画界仙人” “一个很会写散文的人”!

张全国近照

今年已届64岁的张全国,是宜城市郑集镇赤土坡人。受其舅父和母亲的影响,张全国自幼就恋上了写写画画。在当时的官堰高中上学时,他就成为师生公认的“小才子”。上世纪70年代参军后,他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示,连队的板报和通讯稿几乎让他包了,后被调至团部放电影,负责制作宣传本团新闻的幻灯片,并因此在军总部一个专题幻灯汇演中获一等奖,本人荣立三等功。复员后,他便与辽宁本溪市的一位姑娘结为伉俪,从此在那里定居。

张全国虽然几经易地易岗,但对艺术的追求一直没有淡化。他长期坚持写生、练笔、看书,同时还参加了新闻大专自修,进入清华大学美院山水画高研班深造,写诗、作文、绘画、摄影的水平不断提升。

古人云,“半世竹一生兰”,画竹之难和画兰之难不言而喻。东坡善写兰,赵孟頫的兰笔笔中锋,高洁清逸。郑板桥喜写竹兰,把竹兰写到了一个更高境界。张全国走了一条即尊重传统又突破自己风格的道路,在竹、兰的写意中,写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他的《风竹》图中,能听到萧萧夜雨秋风寒,能读到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在他的《风摇山竹春声声》中,你又能感到生机勃勃的生活情趣和蓬勃向上的人情温暖。

张全国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就是他的诗文画里浸透了真挚的"情"。他的散文《父亲的手帕》中写道:母亲辞世后,我曾劝父亲有合适的再找个伴,谁知18年过去,父亲没有一点动静。直到我请假回到病重的父亲身边,与父亲在一个厢屋里住时,我才发现父亲没事时总在胸口兜里掏一样东西,看看又揣起来,我见他看的是一方手帕,已太旧了,我就给他拿一方新的给他,他说我不要,有这就行!待细问,才知道那手帕原来是我的母亲送给他的,他带在身上已经50年了!这是一方被父亲精管了50余年的手帕!

成家后定居东北,张全国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人文的赞叹丝毫不减,并经常付诸于笔端。2006年11月,他在《赤土坡荷韵》写道:家在荆山赤土乡, 一心最爱是横塘。小荷出水才尖角, 洛女临波已盛妆。褪去红衣莲子满, 凋空碧色藕身长。残荷听雨从来雅,粗俗翻过自有疆。诗中借物言志、抒发思念的真情实感,流露于字里行间。

2019年2月27日,张全国在拜谒张自忠殉国处后赋诗一首:春临汉水又飘风,未到长山已痛胸。抗日将军赴万死,杀敌宜枣震千雄。时艰蹈火凭肝胆,国难捐躯写义忠。华夏堪豪疆土固,英魂应笑九泉中。今年元旦,他在《怀宋玉》中写道:下里巴人从未休,阳春白雪谁竟喉。风流儒雅遭摇落,安得诗人不悲秋。浊世显荣非所求,处穷守高时不留。清词丽句千秋传,楚辞盛名万古流。对先贤先烈的景仰之情跃然纸上。

张全国的许多宜城籍战友说,他的成就来自于他的勤奋与坚韧。他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写生、采风和创作上。40多年来,他先后在部队和地方报刊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80余万字。 美术创作也是硕果累累。《苇塘双猫》曾获《人民艺术家》银质奖;2011年,指印画荣获本溪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最佳创意产品奖;2012年,国画《风摇山竹》入选中韩美术作晶展;国画《春风畅和》、指印画《猴》为本溪市博物馆永世珍藏。

期间,张全国还创作了300多首格律诗词,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布数十篇。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本溪市南芬区文联副主席。

(编辑:刘毅  责任编辑: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