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宣部新闻局、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指导,“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主办,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学习平台协助组织、共同实施的2022年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优秀作品秋赛获奖作品揭晓。
襄阳市谷城县融媒体中心作品
《谭承斌:坚守大山 呵护山里娃37载》
被评为二等奖
是本赛季全省唯一获奖作品
一起来欣赏下获奖作品吧~
谭承斌:坚守大山 呵护山里娃37载
从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县城出发,经盛康镇、南河镇,再沿山路盘旋而行,走进大山深处,就来到四面环山的南河镇白水峪中心小学。“船到码头车到站、走到尽头必折返”是对白水峪最真实的写照。
“同学们,油菜花有几片萼片?”他叫谭承斌,是校长也是教师。他已坚守在此37年,“三尺讲台”成就了他简单质朴的人生。
“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
白水峪中心小学现有学生11名,5个年级,3个班,教师5名,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三四十里外的地方。像这样的“麻雀小学”,本该撤并整合,谭承斌也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学校任职。“如果撤并,学生上学更远了,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这是刻在谭承斌心坎上的一句话,是他坚守的力量。
37年前,谭承斌来到白水峪小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1997年到1999年,他到老河口师范进修学习三年后转为公办教师。原本有机会去城镇学校任教,可多少年过去了,谭承斌非但没走,还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里。
37年,150米宽的水面,上万次往返。摆渡河对岸的孩子上学放学,谭承斌都风雨无阻接送,确保交通安全“零”事故。
在偏远山村,许多家庭不让孩子读书。谭承斌就上门反复做家长工作。春夏秋冬、花开花落,山山水水印证了谭承斌家访的足迹与身影。“要是没有谭老师的坚持,我可能连小学都读不完,也不会在村里当干部,要是没有读书,都不知道现在会是个啥样子。”谭承斌的学生杨玉琴说。
在山区,买菜仅运费就能使“豆腐变成肉价钱”,师生吃不上、吃不好、吃不起菜是不争的事实,谭承斌下决心改变这一切。
2004年,谭承斌和老师们利用课余时间将校外大片撂荒地开挖成梯田,硬是在石头缝里建成4亩多的菜园子,又在低洼处搭建两间猪圈和一个鸡棚,每年喂4头猪、50多只鸡,全部供应食堂,从那时起,师生们的饭碗里每周有肉、有蛋。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谭承斌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科学……他样样“精通”。数学课上,谭承斌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学生野外考察,激发他们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004年,接受完课改培训的谭承斌把新教材拿到老师面前时,老师们笑着说:“这么薄,几个星期就上完了。”望着面带轻松笑容的老师,谭承斌难过极了。
当时学校在职的教师中没有一个是科班毕业,如何带领他们“挑战”农村课改?谭承斌想了很多办法。听课、讲评,再听课、再讲评,自己讲、老师讲、请教研员来讲……
通过耐心解释、交谈、示范,谭承斌摸索出“三变”工作法:把课改内容变活、教法变实、问题变小,在谭承斌的引领下,老师们主动钻研教法。
2010年,学校唯一的英语老师因病无法授课,这可难坏了谭承斌。他和在大学读英语专业的大女儿一商量,每天晚上通过网络视频跟女儿学起了ABC,现学现教给学生。谭承斌从“张口结舌”到“流利纯正”,寂静的山村又传来了朗朗的英语读书声。
“当教师是个良心活,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们不能对不起孩子们。”谭承斌总是这样说。
2020年春季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不能到校上课,谭承斌立即从网上下载各年级教材和学生课堂练习题,打印后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教材和练习题送到学生手中。2020年秋季期末考试,谭承斌教的学科有4科全镇第一。全校期末考试共22科,其中13科全镇第一。
“留住教师,山区教育才有希望”
山区学校,留住老师,教育才有希望。近些年,学校各项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学生上学无忧。但最让谭承斌操心的,还是教师问题。
2017年秋季,眼看学生就要开学了,英语老师还没有着落。谭承斌想到了自己的学生黄雪娇,他拨通了电话,请求她回乡支教。
黄雪娇是谭承斌的学生,品学兼优的她最终成长为一名大学生,并在武汉找到工作买房成家。接到电话的黄雪娇经过一夜辗转反侧,最后她作出了一个决定。“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该忘记来时的路,我回去!白水峪教学点更需要我!”在公司和家人的支持下,黄雪娇火速办理了离职手续,两天后正式到白水峪教学点报到。
2019年,谭承斌和自己教过的几个学生联系沟通后,由他们出资成立“白水峪中心小学教师基金会”,对愿意来本校支教的教师,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400元,并解决相应的车船费。2019年以来,先后有5名年轻的教师来到白水峪中心小学,支援山区教育。
谭承斌的爱人是当地村医,每当学生生病后,她给学生拿药、打针,从来不向学生收钱。“我们都是山里人,更能体谅山里孩子的难处,三块五块的算不了什么,也是对老谭的支持。”谭承斌的爱人俞洪勤说。
近10年来,谭承斌先后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资助学生近200名,向困难学生捐赠8万余元。有人问谭承斌,这么多年待在山区图个啥?他却说:“这里是我的家乡,能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一切都值了。”
在谭承斌的启蒙教育下,一茬又一茬的山里娃走出了白水峪的大山,在更广阔的世界挥洒精彩人生:学生陈浩就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毕业后在东航当飞行员,曾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学生何则平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留校;学生程天放现在是中科院在读博士。
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对谭承斌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