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发布

2022年11月6日,在建校七十周年校庆之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宜居地球:研究型大学的使命与挑战”为主题,举办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知名研究型大学代表、中小学校长和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齐聚,共同探讨地球宜居性面临的重大挑战,畅谈教育在维护和增进地球宜居性方面的使命责任与行动路径。论坛决定共同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强调,人类的共同命运决定于宜居地球。《共识》倡议,顺应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和时代需要,在多元宇宙观下重新认识和定义人类在世界的位置和生存方式,调整和优化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传播体系,形成更加多元、更加综合、更加开放的地学教育新形态新范式,提供思想、技术和方法,引领和推动实现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共识》呼吁,全球大学、科研机构、中小学和社会各界携手行动,尽快实践新地学教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识》全文如下:

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

地球是浩瀚宇宙间已知的唯一能维系物种生息繁衍的宜居星球。作为智慧物种的人类栖居于地球,从地球获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资源,人类的共同命运决定于地球的宜居性。由于地球自身演变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全球能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生态破坏持续加剧,地球的宜居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值此时刻,我们——来自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的学者、中外大学和中小学校长——齐聚武汉,共商宜居地球的重大科学问题,共话地学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我们一致认为发展新地学教育刻不容缓,决定共同发布“武汉共识:新地学教育倡议”。

我们的使命:倡导并实践全新的地学教育

现代地球科学取得诸多重要进展,全面迈进地球系统科学时代,正在把目光投向深地、深海、深空和深时,研究宜居地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应科学发展和时代呼唤,我们有责任倡导并实践一种全新的地学教育。这种全新的地学教育主张:(1)多元宇宙观,把世界看作是不同时空尺度的多元物质存在,生命、非生命物质和各种力量在多元时空尺度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2)重新认识和定义人类在世界的位置和生存方式,人类以外的世界不再只是客体和研究对象,我们需要学习更加温和地与之交往、共生共存;(3)遵循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调整和优化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传播体系,提供思想、技术和方法,引领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的任务:调整和优化地学教育的框架

——重塑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摒弃把获取关于地球的知识作为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目标手段的工具性价值观,更多地传授和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地球和谐相处。超越“人类例外论”,摒弃那些相信仅凭人类智慧和技术能够保护乃至拯救地球的各种观念,更多地传授和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类以外的世界共生共存。

——重构地学教育的知识体系。人类一直在寻求关于地球及其组成部分、地球构造和演化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专门学科,以及带有学科特色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新地学教育将按照认识和研究宜居地球的需要,对这些专门学科的知识进行体系化重构,并融入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持续开发新的课程和知识模块。

——创新地学知识的传播体系。基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规律,学习者学习和认知的规律,分门别类地研究如何更加有效地面向不同受众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使地学教育与地球系统科学自身一样成为科学和艺术。

我们的目标:形成地学教育新形态新范式

——形成更加多元的地学教育。形成精准对接不同受众的多元教育范式,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分工协作、有效衔接;面向不同受众提供的一整套价值伦理、思想观念、知识体系和技术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形成更加综合的地学教育。地学教育不再在传统学科专业的藩篱之内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的各分支学科之间,地球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诸学科之间的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研究成为常态。

——形成更加开放的地学教育。世界变乱交织,人类在地球系统科学和地学教育的旗帜下摒弃偏见、紧密合作。更进一步,地学教育不再只是把人类以外的世界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而是作为一种共存和融为一体的情境体验,成为一种超越人类的教学合作。

地球的宜居性在“人类世”受损的岁月久矣。是时候倡导、推动并实践全新的地学教育,使人类重新定位和回归到宜居地球的众多参与者和塑造者之一了!全球大学、科研机构、中小学和社会各界的有识之士们,携起手来!!还来得及!!!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 徐绍红 熊思沂;摄影:王俊芳、赵婧萱、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