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 锋报道:一渠碧水,蜿蜒流淌,穿渡槽、越倒虹,钻管道、入田间……连日来,宜城广大干部群众挥洒汗水换清流,依托百里长渠的灌溉优势,坚持引水抽水通盘考虑,最大程度保证输水畅通和保水供水。
梅雨走,夏旱至,农业生产正饱受“双重”考验。梅雨季转瞬即逝,酷暑日接踵而来,宜城大地“高烧”不退, 8月以来无降水,天气发展趋势直逼2013年大旱之年,抗旱形势复杂严峻。
科学研判部署早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宜城市委市政府科学研判,超前部署,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积极启动防汛抗旱工作。
组织领导有保障。召开防汛抗旱专题会,制定2022年防汛抗旱工作方案,成立防汛抗旱突击队,明确工作任务,夯实工作责任,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工作。截至8月15日,先后累计投入抗旱人数86519人,组建14组抗旱服务队,合计1600多人。
宣传引领有保障。加大对防汛抗旱的宣传力度,动员党员干部靠前指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带领群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源、设备、技术,力争把汛灾旱灾减产的损失降到最低。动员群众在大汛大旱面前不等不靠,主动出击,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防汛抗旱思想意识,全力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
基础设施有保障。积极做好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目前已投入抗旱设施27090台套,其中:机电井6690处、泵站1838处、机动抗旱设备17188套、机动运水车辆1374辆;完成抗旱浇灌面积49.63万亩,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千多万元。
关键时刻反应快
受高温少雨天气影响,旱情迅速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迅速行动,积极应对,召集相关部门进行集中会商,开展分类指导,提高抗旱效率。
8月9日启动抗旱Ⅳ级应急响应,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引水、打机井、增设泵站、开辟新水源等措施,切实保障人畜饮水、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切实保障灌溉用水。面对旱情,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做好保水、调水、管水、用水、增水“五水”工作。当前,正值中稻抽穗扬花生长期,是需水的敏感期。全市各镇(街道)树立大局意识,服从全市农业灌溉用水总调度,不各自为战、打“小算盘”,而是加强与水利、农业、三道河长渠管理处的沟通,做好用水管理。各镇(街道)和水库管理单位都成立了工作专班,安排了专人,负责干渠的巡查、除障工作,确保沟渠畅通,减少水损。全力做好荣河泵站从汉江提水抗旱期间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全力保障居民饮水。灾害面前,民生优先。各镇(街道)、市住建局、水利局、民政局、乡村振兴局、消防救援大队等单位主动担当、履职尽责,把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放在重中之重,深入村组和农户家中,尤其是流水、板桥、刘猴等偏远山区和供水管网未覆盖到的地方,采取应急调水、拉水送水、对口帮扶等措施,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用水。对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家庭,实行干部包保责任制,确保其生活用水。
依托长渠优势科学调水。长渠设计巧妙,灌溉理念很先进。据了解,长渠从北宋时期就开始采用了节制闸和“分时轮灌”的灌溉原理,为沿渠多数地方进行分时轮灌。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长渠管理处副处长石维:“其实我们长渠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开辟了水利历史上的引、灌、蓄、提的先河的方式,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陂渠串联、长藤结瓜,陂渠串联的陂就是水塘,水塘连着个长渠,好比就是一个个瓜连接在长藤上。”现在长渠的水可以进入堰塘,引流到农田。同时,宜城市委市政府还进行二级提灌的方式,利用泵站将汉江的水抽入长渠,,再把渠道中的水分流,或者用小型电泵抽水灌溉各个田块。”宜城市水利局干部周飞介绍,通过这种二级提灌的方式,为农作物“解渴”,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损失。
众志成城干劲足
面对旱情持续蔓延,关键时期,宜城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一线,积极投入抗旱救灾工作,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出主意、想办法,千方百计保障农业灌溉。
“领头雁”率先垂范。各镇(街道)党政领导不畏酷暑,奔赴一线,引导带动农民开展抗旱自救工作,全市上下形成抗旱工作合力攻坚局面,全力保障抗旱灌溉工作,尽最大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
“中坚力”主动作为。镇、村两级干部积极发扬“白+黑”、“五+二”奉献精神,到所驻村、所保户去走访,正确引导农户既要做好田间管理、又要蓄保水,既要打好药,又要施好肥,确保今年粮食作物少减产、少受损。
“共同缔造”团结一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村民们自发行动来,与党员干部并肩作战,利用现有农田水利条件,积极开展抗旱工作。各地进一步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田间沟渠的清淤疏浚,少自流、多提灌,严值守、不漫灌,尽量减少水资源的耗损。从生活上提醒、行动上约束、思想上动员,采取引河水、沟水、泉水,打机井、增设泵站、人工增雨等综合举措,开辟新水源,努力实现水资源效益最大化、干旱危害最小化,在全市树立节约用水意识,营造抗大旱的氛围。
编辑:翟昶宇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