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学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地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中,经济发展呈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新趋势。
科技如何引领种业创新?智能制造怎样切实落地?……刚刚闭幕的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上,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家和科技组织代表等共话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农业育种助力从“吃饱”到“吃好”
种子是农业“芯片”,种业关乎粮食安全和人民美好生活。农产品量、质的提升,都需要创新这把“金钥匙”。专家表示,在科技加持下,我国农业育种尤其是水稻育种正在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4月1日,科研人员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收集水稻种子。新华社记者张丽芸 摄
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介绍,近年来,我国的水稻生产量已经超过了消费量。我国科研工作者持续推进大米品质改良,稻米在品质、口感和功能性上均有改善,不断接近国民生活水平提升带来的更高需求。
“要让中国的稻米有好的食味和品质,需要我们培养一批优质的籼稻和粳稻品种,还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品种,对外观、食味、营养相关的基因进行分离,聚集有益的基因。”万建民说,同时,还要重视稻米产量、抗病抗虫等,这就需要科研工作者考虑优质稻米具体体系的构建。
万建民说,目前我国需要构建优质米的生产专线和低温储存、现代化加工和流通体系,保证优质米用优质的方式运送到市场。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冰川认为,当前,种业发展育种技术迭代升级,学科、技术的交叉融合和跨界拓展越来越普遍,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的建设将为种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技术推动工业发展绿色高效
诞生于1958年的涟钢曾炼出了湖南省第一炉铁水,也经历过的一段粗放式发展。如今,公司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矿石消耗降低26%、碳排放降低19%,实现了绿色蝶变。
6月16日,工人在黑龙江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记者谢剑飞 摄
工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双碳”目标下,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的技术路径有哪些?中国工程院院士桂卫华指出,工艺创新、清洁能源的利用、碳捕获等大有文章。
“针对直接排放,要从工艺环节来创新,还要利用好清洁能源。同时,要应用好碳捕获、储存和再利用的技术,以及工业智能技术。”桂卫华说,“工业智能技术是我们工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也是未来占领工业发展制高点的标志。”
“实现‘双碳’战略的工业智能技术,就是要让我们的工业从原来局部粗放型发展向全局精细化调控、绿色高效发展。”桂卫华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大量使用新技术解决生产流程的碳排放感知、高碳排工序如何实现低碳运行、生产全流程的智能低碳运行等问题。
智能化赋能中国制造“由大转强”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超出了人们的预想。经历了从燃油到电动的升级换代,汽车正走向以无人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网联化。
3月22日,无人驾驶巴士在合肥一家隔离酒店进行物资配送。新华社发
汽车的迭代发展是制造业智慧化转型的缩影。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作为一种共性赋能技术,正逐渐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
“自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就成为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大国,但仍面临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基础不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迈向制造强国任重而道远。”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认为,智能制造是破题的关键,未来应采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融合推进的技术路线,实现智能制造跨越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提出,企业发展智能制造,应在技术、物料、装备、制造、管理5个维度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向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精益化、柔性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8个方面推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中小微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也应得到重视。”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沈卫明说,政府层面要兼顾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平衡发展,如在研发高新技术的同时研发推广低成本智能制造技术、建立适合中小微企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等。(记者温竞华、刘芳洲、周勉)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