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总书记看中国丨黔山秀水绘新景,“一”小见大看贵州

百姓富生态美,黔山秀水绘新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贵州考察调研,给各族干部群众送来美好祝福和党中央的关怀慰问,为贵州发展指明方向。

牢记殷殷嘱托,贵州儿女奋勇“黔”行,谱写出了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来自花茂村的欢声笑语、化屋江畔的青山绿水、社区里的智慧生活……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让我们一起“一”小见大看贵州!

一堵“笑脸墙”砌出幸福新生活

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的院门旁,有一堵特别的墙。

墙上是一张张村民的笑脸照,顺着粉色和绿色的笔画,拼成了大大的“笑脸”二字。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考察,在“红色之家”小院中与村民围坐聊家常时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经过7年的发展,曾经的被叫做“荒茅田”的贫困村早已不在,“笑”成为了花茂村的新“表情”。

走进先才陶艺馆,一个个精致的土陶制品映入眼帘。

“我现在正在做的是咱们花茂村的传统土陶……”花茂村土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向游客介绍道,手上的动作也没停,只见他轻揉泥团,在木轮上转圈。不一会儿,一个精致的陶制坛子就成型了。

曾几何时,花茂村制作陶器的人家很多,技艺也非常精湛,但由于销路问题,当地传统制陶的村民逐渐减少。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店里,嘱咐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后来村里的旅游发展起来,关注传统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母先才笑着说,现在他的陶艺馆一年的收入能达到30-40万元,并且还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而在母先才制作的陶艺制品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当地特色土陶盬子。

“盬子鸡”是花茂村流传已久的一道传统美食,因利用当地特产的陶制盬作为烹制器皿而得名,用盬子做出来的鸡汤味道鲜美,鸡肉入口即化,油而不腻。

在先才陶艺馆的不远处,便是一家制作盬子鸡的餐馆,此时老板陈义兵正忙着招呼客人,在餐馆的院子里,一罐罐盬子鸡正滋滋冒着白气,诱人的香味也弥漫在空气之中。

2015年,在外工作的陈义兵带着自己的创业梦回到家乡,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小餐馆。没过多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花茂村进行考察,此后村里的旅游发展起来,他的小店也开始火了起来。

“我就想把当地传统的盬子鸡做大做强,首先要做的就是让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开通了短视频平台账号把盬子鸡文化宣传出去,客人也可以进行线上预定。”提到盬子鸡,苟坝印象餐馆负责人陈义兵嘴角的笑意便藏不住。据他介绍,目前盬子鸡每天能卖出80罐,年收入400万元左右。

洋溢在花茂村村民脸上的笑容就是最真实的幸福写照。

如今,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花茂村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以“乡愁”为品牌,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一体化,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2021年,花茂村人均收入超过了2.2万元。

一张化屋游船票的更迭  

6月的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绵绵小雨带来了诗情画意,船行江上推散了笼罩的薄雾,将碧水青山看得更加清楚。

“黔毕节客3041”游船刚刚靠岸,送走了一批游江的客人。收拾完散落的救生衣,杨禹拥拿着两摞船票走了过来。

“我家跑船有二三十年了,但是前几年才有了船票,一份是我家开航务公司时设计的,一份是乌江源百里画廊景区的统一船票。”他手里,两摞船票上印刷的青山绿水正相映成趣。

喊船就走,遇船就坐。生长在化屋村,杨禹拥是在江上长大的。那时,化屋村还没有通路,船是村民外出赶集、办事的唯一工具,外出一次差不多就要耗去半天的时间。

行船出行,摆渡打鱼,化屋村民的日子是被船给载起来的。从木船到机动船,从水道到通山路……这片青山绿水也逐渐被游客所了解,热闹了起来。

2017年,看出家乡旅游的发展潜力,杨禹拥和父亲还有其小叔尤荣学一起开起了航务公司,他们决定把游船当成家族产业认真经营。

就这样,他们的第一张船票也诞生了——上面印着“黔西县画廊航务有限公司乘船票”,船在化屋码头与鸭池河大桥底间往返。

之后,化屋打响了旅游招牌,依托着游船业务,村里也兴起了农家乐与民宿。2020年,为了规范市场,给游客提供最好的体验,当地的6家航务公司被组织在了一起,成立了一个船队。杨禹拥也领到了属于他们的第二份船票——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乘船票。从有景可赏到建立景区,化屋迎来了更多的游客,也迎来了更大的机会。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看望脱贫后的乡亲们,他勉励大家“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之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满载致富的梦想,化屋村精心打造着生态旅游。游船赏景、体验露营、走进苗族刺绣蜡染车间感受非遗文化……2021年,化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亿元。

1月17日,珠江游船“化屋号”在广州市增城区正式启航,船上满载着荔枝、丝苗米等优质农特产品,还有苗绣、蜡染等特色民族文创产品。这条穗黔携手打造的文化游船,将生态化屋的美与韵味介绍给了更大的世界。

从过去的出行,到旅游的盛行,再到珠江的穿行,一张船票的更迭,刷新了苗乡化屋的名片,也承载着当地村民的致富梦与小康梦。

一个二维码让居民事“码”上办  

产品溯源、扫码购物、身份识别、健康检测……在互联网发展日益迅猛的当下,二维码的作用越发重要。

而对于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的居民来说,这张二维码还有一个特殊作用——圆梦。

“希望小区的水塘更清澈。”敲下最后一个字,点击“提交信息”键,下一秒,居民遥瑶的这条“微心愿”就出现在社区的“微心愿收集站”。

看到信息,金元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张章马上与物业电话沟通解决问题,并向“心愿人”反馈:“您的问题我们及时与物业沟通,后期会定期督促物业对小区水池进行清理。”

心愿提交不到10分钟,遥瑶就接到了办结回复电话,这让她不禁感叹:“有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社区的办事效率越来越高,我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和安全感也越发增强!”

2021年初,金元社区获得贵阳市首批“三感社区”称号。为了进一步满足居民诉求,社区开展了一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微心愿”的收集,就是其中很受居民欢迎的一项。

“社区很多地方都张贴了‘微心愿’二维码,方便居民通过线下扫码,线上提出意见建议。”张章说,社区会派专人在每天10点和15点登录平台后台进行“心愿”收集,并在4个小时内派单处理。

她继续介绍,对于社区能办理的事项,将会及时办理并在一周内回复,对于社区不能办理的,也将第一时间上报街道及相关职能部门处置,每7天反馈一次处理进度,直至办结。

一张二维码,连接居民与社区。简单明了的操作方式,灵活机动的处理机制,让“码”上办成为现实。

去年,金元社区让居民开办老年大学等呼声极高的“心愿”成功实现。平台开通以来,共收集到“微心愿”60余个,除了最近地下停车场的一个相关难题还需要时间解决外,其他已全部办结和回复。

“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金元社区党支部书记袁琴说,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时的这番话,说到了每一位居民的心坎上,也说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心里。

接下来,金元社区将一如既往地把居民群众的冷暖挂心上,把急难愁盼的大小事放肩头,将“微心愿”平台好好做下去,切切实实把居民们的烦心事、操心事、困难事当做自己的分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