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胡梦瑶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雷河镇党员干部下足绣花功夫,以“一线问需”“一线破难”“一线落实”的实干精神同心共为、真功实为,精心“绣”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树“针心” 干部真走访 找准“落针点”
射箭看靶子,弹琴看听众。自5月31日动员会以来,雷河镇成立4个领导小组、15个巡回指导组,组织全镇31个党组织党员、基层干部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政策,进企业、下社区、到田头、走圩堤,面对面听民声,心贴心察民情。一是问需于民,把“小问题”汇成“大清单”。将每名群众的问题诉求填写清楚,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汇总至问题清单,通过落细落小的调查研究,找准群众所思所忧所盼。截至目前,已走访特殊困难群体、企业家、个体户等820人,收集各类问题清单314条,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106条。二是问计于民,把“土方法”变成“金点子”。走访过程中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涉及全村发展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积极献言献策,集众智、汇众力。截至目前,已收到老党员、乡贤、企业家、普通群众关于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意见建议40多条,采纳合理意见23条。三是问效于民,把“满意度”当做“试金石”。结合前期“我为群众办实事”“三访三问三亮三促”“微心愿”“百名干部进百企”“安全生产大排查”“12345”热线等活动收集销号的问题,进行一次大回访,看问题是否真解决、群众是否真满意,总结推广一批好经验,归纳一批新问题。
用“针力” 问题真解决 牵起“千条线”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才能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一是盯紧急事,解燃眉之急。暖心征迁既有加速度又有满意度,在廖河村5组征迁区村民裴家荣家,丈夫突然离世,家中无劳动力,村干部们帮忙联系装卸工、卖旧木梁、搬家、寻找临时住房......村民王金卫、谭祥茂发愁家中大量柴、米没无处安置,联系不到买家,村干部们不顾自家还有很多柴、米现状,自发将其收购,“在哪儿都是买,不如给村民提供方便”。对于常年在家没出过远门,对于陌生环境有“恐惧”心理的村民,村干部亲自带领村他们到新的安置房熟悉环境,引导他们和物业公司做好对接,怎么缴纳电费、水费、燃气费、使用电梯等。二是盯准难事,补民生短板。为解决好群众心中“愁盼”的出行难问题,镇党委积极向上争取项目配套资金,对辖区内多条道路进行修缮改造。和平村将困扰村民多年的2.6公里雷孔路重新整修完毕,计划下一步铺上沥青。新河村1.79公里、新集村1.6公里以及官堰村1.467公里的破损路也将9月底前可完工。新修千米渠,“解渴”千亩田,面对旱改水项目174亩土地“遇水则涝、无水则旱”的困境,新河村两委一帮人反复现场勘测,重新规划引水方案,就近架设水泵从地势较低的蛮河取水,修建983米的引水渠工程,不仅让新河村六组的174亩土地用水不再难,而且沿途1000多亩稻田用水也得到充分保障,创造出“水往高处流”的奇迹。三是盯牢实事,提服务水平。针对民主村花卉基地、太空莲基地发展需求,对接襄阳市委宣传部,邀请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专家,在民主村开展送农业技术送先进思想活动。针对新河村大部门老人想要做身体检查的意愿,对接襄阳市委统战部,邀请襄阳市中心医院15名专家,在新河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骨科等9个义诊科室,为新河村及周边100多名老年人进行了义诊和送医送药服务。针对安全生产月,联合市应急管理局在海螺公司开展安全知识进企业活动,联合市场监管所、派出所、学校等单位,对全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开展疫情防控、饮水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校车使用等安全检查。
投“针情” 活动真长效 织出“幸福图”
为避免“走过场”,雷河镇坚持长效推进、常走常访,积极探索建立“三项机制”。一是定期回访,清单销号。对走访过的村(社区)、企业、农户进行“回头看”,针对发现的矛盾和短板,梳理形成详细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效果清单。对梳理归类的重点民生项目逐项建立档案,动态管理,完成一项验收一项销号一项,新发现一项纳入一项。二是多方联动,服务联盟。建立市镇村组多级会商会办机制,共谋对策,齐力会办。对交通要道宜远路快速通道频发交通事故问题,镇党委积极与市公安局、市交警大队对接协商,在2个重要路口安装红绿灯,并在道路平交口施划道路标识标线,有效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三是明察暗访,奖惩考评。部署和要求是否落实到位,群众提出的问题和困难是否解决到位,镇督察小组通过明察暗访,实时了解活动动态,为实践活动拧紧“螺丝”、上紧“发条”。同时,将实践活动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内容,纳入镇党委民主生活会和党员干部组织生活会述职内容,表彰一批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新媒体编辑:肖邡硕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