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地心”探测揭秘人——记“荆楚楷模”、地质八大队地勘院院长陈兵

他的足迹藏在莽莽大山,循着不起眼的石头和泥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向“地心”挺进,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0万多米,连续3次刷新并保持湖北钻探最深孔记录。他组建了环境地质中心,主持襄十随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及地灾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惠及1446人,保护受威胁资产约1.9亿元。

重组中断20年的探矿队

今年52岁的陈兵,19岁毕业后就进入湖北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简称八大队)。就是这样一个“老兵”,单位很多人早期对他并不熟悉。

“在我印象中,每年下雪封山后才回,春节一过天气变暖就进山了。平常根本见不到人。”八大队办公室工作人员刘小莉说。

在陈兵的职业生涯里,2005年是一个关键年份。那一年,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矿产资源战略支撑,鄂西北地区急需建立一支地质找矿的专业钻探队伍,地质八大队决定成立探矿工程队。

可是,已中断近20年的探矿队伍,重组起来,谈何容易?经多方考量,长期奋斗在工勘施工生产管理一线的陈兵进入了组织的视线,成为湖北地质局重建探矿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整个地质钻探市场低迷,组建探矿队,人员设备、市场远景、个人经济收入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任何人选择加入探矿队,就意味要冒很大的风险。”顶着压力,陈兵立刻投入到队伍组建。

没有工人,他从工勘施工单位的操作手中抽调,一一登门做通思想工作;没有技术人员,他就自己学、向退休老钻工请教,再手把手地教给年轻技术员;没有设备,他就带着一帮人,自己动手修复老旧设备。

组队之初,他们采取了金刚石绳索取芯这种先进工艺,这种工艺曾在20世纪80年代鄂西北地区使用,但因种种原因未成功,陈兵没有退缩,在机台、矿区蹲点两个月与机台职工一起摸索总结了金刚石绳索取芯钻探施工方法,并全面推广。

2005年5月,探矿队进入神农架冰洞山地区进行钻探施工,矿区环境艰苦,供水困难,地层复杂,岩溶、断层发育,钻探工作极其艰难。他带领技术部门吃住在机台,攻克一个个难关,完成了神农架冰洞山地区铅锌矿地质大调查钻探任务。神农架冰洞山地区铅锌矿的找矿突破被列入2006年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十大找矿突破之一,2006年因解决神农架岩溶地层钻探施工难题获鄂西北地质矿产调查所科技创新奖励。

打出湖北页岩气第一钻

“神农架的景色美不胜收。”陈兵赞叹道,清晨的日出、黄昏的日落,春天的花海、秋天的白桦林……

事实上,陈兵在神农架山里工作5年多,找矿的过程并不像他说的这么美。

陈兵同事介绍,第一批钻孔布置在了荒无人烟的神农架冰洞山上。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施工设备只能运到海拔近800米的公路尽头,工作区域与公路还有近4公里的距离,只能将十几吨重的钻机拆卸成一个个小部件,肩扛背驮往山上搬。

每当这种时候,陈兵总是冲在最前面,遇到雨雪天,山陡路滑,他不知摔过多少跤;枝繁叶密,他不知多少次被树杈划伤。

刘小莉说,地质队一钻进山就是长年累月生活在山里。她还记得有两次看到陈兵回到队里,头发胡子老长,“就像山里的野人”。

湖北省钟祥大峪口磷矿、荆襄磷矿、保康白竹油山磷矿等项目,让陈兵和他的团队在业内声名鹊起。他累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0万多米,连续3次刷新并始终保持着湖北地质局钻探最深孔记录(单孔2600米)。团队成为四川龙蟒集团、中海油等大型矿业企业首选的探矿队,甚至还把品牌打到了国外,承接蒙古国哈拉特矿区的钻探任务。

业内专家介绍,随着浅表资源的逐渐萎缩,需要“向地球深处进军”。以往钻探1000米左右算深孔,要达到2000米深度,十分考验设备和人员的专业程度,越往下钻,碰到的地质结构越复杂。而陈兵的团队在21世纪初便达到了2600米深度,尤为不易。

2014年,陈兵带领探矿队率先进入页岩气调查、评价领域,打出了湖北省页岩气调查井“见气”的第一钻,完成14口页岩气调查井的钻探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打开了湖北地热勘查开发利用的新局面。

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2018年,八大队决定组建环境地质中心,将鄂西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纳入地质工作重点。大队党委经过慎重考虑,这一重任又落在了陈兵肩上,钻探专家就此转战地质环境监测保护工作,修复废弃矿山、裸露工程,监测地下水,都成了他新的工作。

陈兵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联系沟通合作。2019年至2021年间,环境地质中心承担襄十随地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及地灾治理和搬迁避让工程,共申报成功入库29个项目,批复实施项目11项,批复总额达到6700余万元,惠及1446人,保护受威胁资产达1.9亿元。

如今,已是湖北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地勘院院长的陈兵,正带领着两个博士科研团队,向鄂西北“深部找矿”进军。

通讯员:陈国鹏,周萍英;

审核:汪锐;编辑:张曼;

终审:释喻;校对:张文进;

运营:襄阳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