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接纳的种质资源样品进行初步核查分类后,各个研究单位需要进行播种繁育,待田间特性评价鉴定后再反馈给资源库。
工作人员对资源库中的水稻种子核对性状,准备更新繁殖。
资源库实验室检测员对保存的水稻种子进行发芽试验检测。
工作人员对新收集的水稻种子进行处理,排除空壳稻谷和其他杂质。
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的技术人员给播种育秧的水稻插上标签,以便开展研究工作。
在湖南省蔬菜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辣椒育种研究员张竹青(左)在大棚里指导辣椒育苗。
在微距镜头下,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里的种子形态万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袁隆平院士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把一粒野生稻种变成了世界受益的“超级稻”。追寻着他的脚步,不久前,我来到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试图用影像记录下鲜为人知的农作物种子的保存、检验和繁育等工作。
资源库是当前农作物种质比较有效、安全的保存方式。保存工作包括入库前对种子进行接纳登记、查重核对、清理遴选、活力检测、干燥脱水、水分测定、种子包装等步骤,以及出库后的种子分发、发芽监测、繁殖更新等十多个流程。
在资源库的长期库里,种质资源正在低温环境下“冬眠”。一排排4米高的架子紧密排列,架子上每一层都密密麻麻存放着一个个圆形的金黄色盒子。盒子里面装着一粒粒看上去不起眼的种子,却记录着各类农作物千百年的遗传密码。作为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战略储备之一,这些种质资源可以在库里保存50年以上,在需要的时刻随时能被从容唤醒。
“长期库温度为零下18摄氏度,保种时间为50年以上;中期库温度为零下4摄氏度,主要用于种质资源分发利用;短期库温度为4摄氏度,用于材料的短期保存。”唐潇博士如此介绍。同时,资源库要定期测定种质的出芽率,在低于75%的时候进行扩繁,以确保资源的活性。
每年到了春耕时节,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科研示范基地的技术人员就要忙着进行水稻小品种育秧试验播种工作。“这些水稻种子是我父亲那一代资源工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收集、90年代保存入库的,现在要拿出来核对性状,准备更新繁殖,以保持种子的活力……”资源库负责人段永红介绍道。
湖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是致力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的服务性公益平台。目前,资源库已经收集保存了59个国家(地区)、全国32个省(区、市)的种质资源3万余份,累计分发种质资源近3万份次,实现了湖南与国家种质资源平台的优势互补交流。
(撰文/摄影:郭立亮,系湖南日报首席摄影记者)
(责编:罗知之、杨迪)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