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城市倾力打响“宜城米”品牌

记者钟军报道:4月28日,受市委书记武义泉委托,省农科院院长游艾青担任宜城水稻种粮一体化暨"宜城米"水稻品种征集遴选展示示范种植工作专家小组组长,将和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团队一起共同打造"宜城米"品牌。这是宜城市产学研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宜城市耕地资源优势明显,主要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达155万亩,是全国第一批"吨粮田"县(市),全国粮食生产441个重点县和46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

"十三五"以来,宜城市全力打造以水稻全程机械化为载体,示范推广高质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截至2021年,全市建成绿色标准化优质稻米生产基地14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5万亩。全市现有大米加工企业60多家,年稻谷加工能力达160万吨。在稻米加工的基础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现有流通型龙头企业3家、服务型龙头企业2家,企业经营范围涵盖稻米收储及加工。

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认证的绿色认证产品5个,有机认证农产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绿色稻米生产基地14万亩。"宜城米"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大面积原料基地中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规划建设了"宜城米"五大原粮生产样板基地。"宜城米"已销往云、贵、川、陕等17个省(市),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同时,宜城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合同农业,培植绿秀粮油、双兴工贸、诚烁粮油、十泉生态、润泽湘楚等规模以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26家,粮食协会12家,合作社51个,辐射带动农户25000多户。帮扶企业争创"两品一标"5个(其中绿色食品4个、地理标识1个)。

今后,宜城市将继续和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强强联合,一方面积极争创省级种粮基地。推动由传统普通粮食种植向优质稻良种繁育转型,扎实开展优质稻种筛选试验、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彩色稻观光旅游、粮王大赛等工作,为打造省级种粮基地建设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做精做深粮食加工。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强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在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上发力,延伸产业链条。三是精心打造精品名牌。按照"宜城米"地理商标企业商标模式,讲好品牌故事,设计高、中、低档各类包装,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用。

文字编辑:杜道兵   李梦竹

新媒体编辑:张阳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