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大理阿华叔的“田园牧歌”

每天早上6点半和下午4点半,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三营镇永乐村最热闹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把家中饲养的奶牛赶出来,到机械化挤奶站集中挤奶。一头头奶牛往来于乡间小路上,颇有些“田园牧歌”的味道。

今年58岁的“阿华叔”朱玉华,是村里的养殖大户,家中共有10头奶牛,其中5头能产奶,每天两趟下来,大约能有120公斤的“收成”。图为阿华叔(左)赶着奶牛到机械化挤奶站集中挤奶(摄于4月1日)。(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大理是云南省主要的奶源生产基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奶牛养殖、牛奶加工、乳制品外销基地。洱源县更有着“乳牛之乡”的美誉,202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奶牛存栏达3.2万头。奶牛养殖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图为航拍视角下,一派“田园牧歌”景象的永乐村委会(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阿华叔家一共养殖有10头奶牛,牛舍就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方便喂食和照管。图为阿华叔在清理牛舍(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牛舍里的3头小牛,它们是阿华叔“重点照顾”的对象。另外一头更小的“待遇”还要好一些,阿华叔直接把它们养在了家中的小牛圈里,一家人帮忙“照顾”(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10头奶牛要消耗大量的饲草饲料,阿华叔每天都要到田里割牧草(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随着科学化、规范化养殖的推广,阿华叔和老乡们在饲草饲料上也愈发讲究,种植了大量营养丰富的紫花苜蓿。图为阿华叔将收割的紫花苜蓿装进筐里(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将牧草运回牛舍,勤快的阿华叔又清理起牛粪来。近年来为了保护洱海,减少面源污染,当地政府与一家环保企业合作,在洱海流域建起了多个牛粪收集站,按每吨100元左右的价格收购农户及合作社的牛粪,再加工成有机肥料(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除饲草种植、牛粪收集的变化外,随着洱海保护的推进、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提升,机械化挤奶也在洱源县推广起来。据介绍,2008年以来,当地政府与云南新希望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县范围内建了69座机械化挤奶站,逐步取代了手工挤奶。图为一名村民赶着奶牛到机械化挤奶站集中挤奶(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阿华叔不仅是村里的养殖大户,还是机械化挤奶站的管理员。图为阿华叔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阿华叔告诉我们,村里80%的人家都养牛,每天“光顾”机械化挤奶站的奶牛达110多头(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作为机械化挤奶站的管理员,阿华叔以户为单位,记录下当天的产奶量。企业再根据阿华叔记录的数据,每月底按时给养殖户发放“奶款”(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机械化挤奶站每天上午、下午各开放一次,每次结束“营业”后,阿华叔都要从牛奶中取样,进行药物残留检测。只有检测合格,这批牛奶才能进入冷库保存,并由乳企的冷链车运回工厂做进一步地检测,确定达标后,再进行生产加工(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除了像阿华叔这样的散养户,近年来洱源县也发展起了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距离挤奶站不远处的云南新希望蝶泉有机示范牧场就是其中一个,占地400余亩的牧场,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自动脱杯机械化挤奶等,对1800多头奶牛进行标准化养殖(摄于4月1日)。(新华网 赵普凡/摄)

临近月底,阿华叔算了一笔账,家里的奶牛每天产奶12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3.4元来算,即使饲草饲料成本刨去一半,每个月也有6000多块的进账,再加上挤奶站开的2000多块的工资,“不用出去打工,每个月就有8千多块的收入,很满意了!”图为阿华叔在地里收割牧草(摄于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