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在山东日照莒国古城内的剪纸工作室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传承人于红正带领学生们制作过门笺。新华网发(杨曼妮摄)
“过门笺”是一种用红、绿、黄、粉红、紫、蓝等彩纸刻制而成,在春节期间和春联一同张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艺术。
每到春节期间,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以及鲁东南一带,家家户户都在门楣上贴上五颜六色的“过门笺”,成为当地民间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微风吹拂,“过门笺”随风飘舞,是正月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华网发(杨曼妮摄)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莒县过门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莒县第二中学美术教师于红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让这门以往只能在春节期间才能见到的古老艺术,拥有了新的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重新焕发了生机。新华网发(平可心 摄)
“过门笺的制作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四代。我从小就看着父亲制作过门笺长大,当时还觉得司空见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父亲经常教育我说,这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宝贝,一定得把它传承下去。”于红回忆说。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制作“过门笺”需要备纸、裁纸、设计图案、制板、刻制、配套子、定型等十几道工序。制作用的刻刀有几十多把,形状各异,都是老师傅纯手工打造的。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过门笺”的加工工艺有单色、多色和套色法,其中,套色法是“莒县过门笺”最具特色的一种,将各色彩纸叠在一起放在蜡盘上按刻,刻完后调换纸的颜色、位置、纹样进行“换膛子”,实形填补虚形,背面用纸片粘贴住,色彩便更加丰富有序。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于红凿刻传统过门笺。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于红一边讲解着过门笺的历史和制作技巧,一边演示着制作过程。一个木墩、一把木锤、几十把刻刀,彩纸在她的一剪一刻间,逐渐变成了一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通常制作一套过门笺需要大半天时间。新华网发(杨曼妮摄)
于红剪制虎年过门笺。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于红剪制虎年过门笺。新华网发(杨曼妮 摄)
随着近年来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宣传,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传统的手工过门笺。于红也一直记着父亲的教诲,要把过门笺传承下去。“每年到了寒暑假,很多喜欢剪纸的大学生也加入到我们队伍中来,使得莒县过门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希望,而且也有信心,把家乡的这一珍贵的非遗文化传承下去。”于红说。 新华网发(平可心 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