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王集镇: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农民增收喜笑颜开

作为全省有名的蔬菜大镇,王集镇拥有甘蓝、娃娃菜等蔬菜种植近5万亩,蔬菜种植一直是全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今年以来,王集镇党委聚焦蔬菜产业发展,扎实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提档升级蔬菜产业入手,以小切口增强办实事的深度和温度,解决菜农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百姓有更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改良蔬菜品种 增添品牌内涵

"咱们镇上的娃娃菜已经种植多年了,品种老,菜帮多、菜叶少、色度弱、口感差,如果这样持续下去的话迟早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啊。"两年前,该镇镇长张鹏在走访种植大户时,襄江村种植大户杨荣平担忧地说到。

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高,传统种植的大路菜销售就成了难题。经过持续广泛深入调研,王集镇党委政府决定从改良蔬菜品种入手,提升王集蔬菜核心竞争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

为了提升王集蔬菜的市场占有率,实现好品种、好价格、好收成,该镇将娃娃菜品种改良工作列入王集镇重点工作路线图,组织种植大户多次前往山东寿光、河南新野等蔬菜种植先进县市学习考察,引进玲珑黄、耐寒金皇后等优质新品种。为了打消菜农关于更新品种成本及销售的顾虑担忧,该镇拿出20多万元进行产业奖补,对按要求更换新品种的农户给予资金补贴,鼓励种植户推广优良新品种。对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新品种每亩再奖励产业扶持资金200元,多层次、全方位推广新品种。

通过一系列鼓励引导措施,现在的王集镇蔬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品质不断提升。"今年种的新品种娃娃菜不仅产量高,价格也要比以前的好得多,1亩田大概增收400多元,我家的5亩娃娃菜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正在田里收菜的王集镇新观村三组村民江忠菊满意地说到。

改进种植模式 探索创新路径

王集镇一直按着传统模式种植一季蔬菜,主要利用冬季3个月的空档期,占领全国市场。剩下的时间,田地除了种花生,基本上都闲置着。

"‘二茬菜’在新野、钟祥等气候条件不如我们的地方都开始种植了,如果我们能够推广种植两季蔬菜,不光我们受益,菜农每亩地每年至少能够增收3000元。"宜城市洪诚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章洪林说到,"困难就在于修建的大棚费用,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农民增收致富,经纪人事业扩大,乡镇经济上台阶,种植反季节蔬菜确实是利镇利民的好事。因此,建设智能温控大棚,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成为了该镇党委书记周余俊亲自领办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

通过邀请上级农业部门进行指导、协调争取项目资金,王集镇引资建设温控大棚2座,建设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内含育苗棚2座,建设面积约500余平方米。棚内拥有30KW暖风机4台;1.5KW抽风机4台;自动灌溉设备1套;自动卷帘设备2套。温控大棚正式育苗后,将根据农户个性化需求育苗不同作物,预计可育西瓜苗600万株、娃娃菜苗1200万株、甘蓝800万株等,同时该镇新洲村集体经济预计增加5万元。

在修建温控大棚进行育苗的同时,王集镇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堆肥技术,引导增施有机肥,有效地改良了土壤,生长出来的蔬菜成为广东、福建等地市场上的抢手货。

改善营销方式 拓展增收空间

在引导群众坚持标准化生产、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的同时,该镇大力支持社会能人创建蔬菜中介组织,拓宽蔬菜外销市场。在政府和蔬菜经纪人的共同努力下,王集镇蔬菜产业不断提档升级,逐步形成了以新型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载体,"公司 合作社 农户"的蔬菜种植模式。

目前全镇共有注册公司12家,农业合作社85家,家庭农场175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推进了王集镇蔬菜种植规模的提升,形成了以"甘蓝""娃娃菜"为主的"种、管、销"一体化的万亩蔬菜基地。全镇种植甘蓝26000亩,娃娃菜24000亩,年均亩产蔬菜5000公斤,亩均收入3000多元。

通过一支懂技术、有经济头脑、有营销经验的蔬菜经纪人队伍,王集镇蔬菜不仅俏销黑龙江、广东等国内20多个省市,还出口到俄罗斯、韩国等地。而王集镇的菜农们则在蔬菜经纪人的帮助下足不出户就挣得荷包满满。

同时,王集镇立足自身优势,抓实产业扶贫,采用结对帮扶、大户带动等模式,根据困难群众的发展能力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发展高效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通过务工、入社等方式,全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带动400多户困难群众发展瓜菜种植、家庭养殖等特色产业,共吸纳困难群众600多人就业。

"冬季3个月时间,每人能挣一两万元工资,比外出打工划算得多。"该镇新星村合作社负责人刘杰介绍道。

随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王集镇情系群众,解难题、惠民生的温度也在不断攀升。下一步,该镇将结合"三访三问三亮三促"活动,谋发展、扩思路、解难题,打造"蔬菜强镇",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文字编辑:李锋 闻俊

责任编辑:肖邡硕

新媒体编辑:向润菡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