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被誉为“远东最大制皂厂”的生产原址,变身“皂梦空间”,成为黄浦江畔时尚打卡地。年轻人在这里品咖啡、看多媒体展览、读上海百年老字号故事,年长者来此地追忆曾经的岁月以及上海引以为傲的制皂业。
图为“皂梦空间”外景。 新华社记者陈爱平 摄
这里,复古海报掩映在花丛中,肥皂泡形态的装饰构成一个“奇幻花园”。
室内区域开阔明亮,取自汉字“皂”字的白七咖啡馆里,弥漫着皂香、咖啡香;吧台和墙壁上的圆形金属装饰,是用制皂设备零部件制成的。从咖啡馆沿圆柱形通道往里走,有个相对独立的展区,不同年代、包装形态各异的肥皂被放在一个个肥皂泡形的透明展示窗内,犹如“长”在绿色植物中。
进一步往深处探索,有一处视觉艺术装置——“源泉”。在这里,游客可以通过装置在四周管道进行吹泡泡互动,带有芬芳气味的泡泡在四周棱镜的反射下,构成光怪陆离的泡泡世界。
图为“长”在绿叶丛中的各时期经典香皂、肥皂。 新华社记者陈爱平 摄
在“逐梦”区域,放映着一部环绕式影片,讲述制皂业变迁。
喜爱动手动脑的游客,可以参加“皂梦空间”定期推出的手工DIY体验。
有意思的是,连接各处空间的通道均是圆柱形,这是因为“皂梦空间”所处的区域,正是当年上海制皂厂生产区域的污水处理区部分。
1923年,英商中国肥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在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的杨浦滨江沿岸建厂,并逐步发展壮大。至今仍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蜂花檀香皂”1928年诞生于此。1952年以来,在逐年改革过程中,企业先后更名为华东工业部中国肥皂公司、上海制皂厂等,生产基地也随之搬迁,“上海药皂”“扇牌”等品牌陆续诞生。以上海制皂业为代表的轻工业,也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2017年,上海制皂有限公司总部又迁回杨浦江畔。
图为上海制皂厂昔日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从“皂梦空间”及周边区域回溯制皂厂当年的生产场景,但仍能从整体建筑的外墙找到一些“复古”文字标识:中压水解楼、格栅池、生物转盘池、气浮池、次氯酸钠池、观测楼……它们都是制皂厂内各个生产车间的名字。
参与“皂梦空间”改造的设计师席小卷说,改造时特意保留了这些印记,并在文字旁边附上二维码,用手机扫一扫就能了解每个名称背后的故事。比如,中压水解楼是油脂处理生产车间,相应设备对油脂进行水解处理,以获得纯粹的脂肪酸进行皂化,另外水解过程中还可以生成副产品甘油。
图为上海制皂厂昔日的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上海制皂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皂梦空间”最初开放的时候,许多年轻人把这里当作新潮的“打卡地”,渐渐地,不少中老年市民也慕名而来,他们中有许多人曾经在这里工作过。
上海制皂厂老员工徐伟娣重温故地,她原来在厂里从事肥皂包装工作。走进“皂梦空间”,徐阿姨回顾着年轻时和同事们一起奋斗的经历。她说:“制皂的工艺没有改变,但上海出品的肥皂更加精致,还有了时髦的文创产品,原来的工厂也变了样!”
像这样蝶变的工业遗存云集杨浦滨江15.5公里岸线。在人们的精心保护和创意开发下,杨浦滨江沿线的67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还在持续焕发生命力。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