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村的新老乡丨我来古厝“造”村庄

新华社福州12月7日电(记者褚萌萌、郭圻)在乡村广场上,十几名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身着天蓝色旗袍,迈着端庄优雅的“猫步”,展开一场“大秀”。有几位略带羞赧,但大家脸上都带着笑意。这是近日发生在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的一幕。

对于芦塘社的社区营造员刁威淇来说,阿姨们愿意在乡村公共活动中,用自己的美丽为家乡代言,“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样子”。

这一系列名为“姐姐妹妹赞(站)起来”的乡村妇女培力活动,是刁威淇所在的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为芦塘社“量身定做”的乡村振兴主题。

图为刁威淇在青礁村芦塘社社区营造的重点项目——由陈氏家族古厝修缮而成的芦塘书院前。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这种社区营造的理念,是‘先造人,再造物’。”刁威淇说,“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参与乡村的共建共治共享”。

这名来自台湾新竹的27岁城市青年,已经在大陆的乡村工作三年了。他驻点的古老小村芦塘社,是两岸融合振兴乡村的范本。

2016年起,台湾规划师李佩珍来到这里,借鉴台湾的社区营造理念,因地制宜,修复古厝、设计基建、整治环境,还挖掘梳理出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文化。村子的硬件越来越好后,李佩珍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招募来更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台湾青年,共同参与这份事业。

那是2018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刁威淇,带着懵懂的好奇心与初生牛犊的闯劲,来到大陆发展。他希望自己教育学的专业素养,可以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有所施展。

图为刁威淇(左)与青礁村村民林亚花(右)在村里广场上。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我很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刁威淇说,“社区营造有五大方向,人、文、地、产、景,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人’的工作。”刁威淇说。

第一个重要的工作成果坚定了他的信心。2019年,为纪念青礁村历史名人——“开台王”颜思齐而修建的开台文化公园开园。刁威淇和同事们发起“培根计划”,培训青礁小学的孩子们成为公园的小小讲解员,让小朋友在做志愿服务的同时了解自己的故乡。

几年下来,刁威淇总能在和村民们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的需求,据此策划出一系列活动。例如,乡村模特队就是为了让劳碌了大半辈子的阿姨们,圆上年轻时追求美丽的梦。

而“人”也是刁威淇驻村几年来感受到的最大变化。“从不愿参与公共事务,到如今有什么活动大家一下都出来了。”刁威淇说,“村民们的支持是一个很坚定的力量,让我觉得在这边做什么事情都不是孤单的,让我觉得芦塘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村子。”

图为刁威淇(左)与青礁村“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成员余芳(右)在她的手工艺品工作室中。新华社记者 郭圻 摄

工作中如此,生活上亦然。如今,对刁威淇来说,芦塘社不仅是工作地点,更是一个家:他认识几乎所有的村民,走在村路上,热情的招呼不断;每次搞活动,从前期布置到后期收拾,总有村民帮他忙前忙后;下班后,基金会办公室的房东亚花阿姨还经常在自家的菜园里摘些菜让他捎回家……

“很特别的是,我们是服务村民的,但同时又总能感觉到被村民们照顾,好像长辈对小辈一样。”刁威淇说。

在明代,青礁村人颜思齐是较早带领百姓横渡台湾海峡、开垦台湾的一位海商领袖,因而被尊称为“开台王”。在青礁村,仍然随处可见的闽南传统红色燕尾脊建筑与台湾别无二致,这令刁威淇感到非常熟悉。

而几百年后,刁威淇等台湾青年又从海峡对岸逐梦而来,在这个渊源深厚的小村子筑梦、圆梦。

“大陆是个广阔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在做中学。”刁威淇说,“大陆的乡村也是如此,希望有各种才能的人都来到这个平台上,各尽所能,碰撞出新鲜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