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关键窗口期,中部如何完成新使命

2021年11月15日,中建三局二公司工人在武汉绿地中心项目建设现场近500米的高空施工  肖艺九摄/本刊

2020年中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折合成美元约为8800美元,正处在迈向发达经济体门槛的关键窗口期。中部地区稳步跨越发达经济体门槛,将使我国超过70%的区域经济体量迈过发达经济体门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创新发展是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

“十四五”时期,新兴制造业如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等,都将不同程度地从一线城市向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转移。中高端制造业将在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崛起

文 | 夏成 贾若祥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广袤中部的战略意义举足轻重。2020年,中部地区以占全国10.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5.8%的人口,贡献了全国22%的GDP。

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部地区要承担起更好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

7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明确了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锚定新使命,中部掀开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现代化建设战略接续区

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个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中部地区人口为3.65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逾四分之一,2020年中部地区经济体量占全国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

自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缩小了8.9个百分点,人均GDP的差距缩小了17.63个百分点,东中部地区差距呈现持续缩小之势。

从我国四大区域板块来看,2020年东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折合成美元超过13000美元,已成功跨越发达经济体的门槛。2020年中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折合成美元约为8800美元,正处在迈向发达经济体门槛的关键窗口期,中部地区需要加快高质量发展,成为继东部地区之后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接续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中部地区稳步跨越发达经济体门槛,将意味着我国超过70%的区域经济体量迈过发达经济体门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是融入和服务于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中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供给结构,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经济循环,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强大吸引力,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掌握战略主动权。

五大跃升机遇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多个区域发展战略叠加,为中部地区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集聚配置资源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先进制造业升级机遇。

中部地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在国家政策支持指导下,保持较高增长势头,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中国(武汉)光谷、中国(合肥)声谷。湖南“动力谷”,河南“电气谷”和江西“电子谷”以及工程机械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从东部向中部地区转移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化纤、纺织、钢铁、多元化工等在内的传统制造业逐渐向更有效率和成本优势的地区集聚,中部核心城市成为产业转移的集中承接地。

“十四五”时期,新兴制造业如半导体、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等,都将不同程度地从一线城市向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城市转移。中高端制造业将在中部区域的核心城市崛起。

新型城镇化的机遇。

中部地区城市密度高,但区域整体城镇化率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意见》提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通过提升城镇化水平,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形成消费中心,中部地区将成为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动力源。

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是优质高端要素集聚的城市化地区,既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带动者,也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动力。从中部地区两大主要城市群来看: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覆盖中部地区湖北、湖南、江西3个省的30余个城市,2020年,湖北、湖南、江西3个省的总人口1.7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0万亿元,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力量。

中原城市群覆盖5省30个地级市,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亿人,是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先行区、内陆地区双向开放新高地和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具备强劲的发展潜力。

合肥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也是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引导形成区域重要经济增长极。

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机遇。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双循环”的骨骼。中部地区交通物流占据全国统一大市场枢纽的地位和功能。提升中部地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孕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将辐射带动中部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

内陆开放的机遇。

中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和外资总量仅占全国一成左右,是中部经济发展的短板。通过发挥中部地区各省资源、产业和交通运输枢纽优势,以中欧班列、陆海联运、跨境电商、空中丝绸之路为依托,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造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高水平开放新模式。

我国“十纵十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八横八纵”的高铁骨干网大部分从中部地区经过,通过进一步彰显中部地区在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当前,应通过以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个自贸区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首创性、集成化、差别化的改革探索。

积极释放双向开放优势。湖北、湖南、河南三省位于京广交通线上,安徽已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江西向东对接长三角、向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山西与京津冀联系很密切,未来也将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十四五”时期将迎来区域联动发展机遇。

绿色发展的机遇。

《意见》要求中部地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这将推动中部地区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加大产业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效能。

高质量发展六大着力点

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创新发展是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

中部创新能力较强,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进程中的“堵点”和“断点”,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

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中部地区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增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的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利用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快速改善的有利契机,依托皖江城市带、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湖北荆州、赣南、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等重要空间载体,把积极承接制造业转移作为做大做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抓手,通过“借势”和“借力”,做大做强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

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

中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脱贫地区为重点的欠发达地区和革命老区、生态退化地区、资源型地区、老工业城市等发展还很不充分,要将协调发展作为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均衡。加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的互促共进和“同频共振”,促进区域间融合互动、融通补充,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的平衡。

着力建设美丽中部。

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推动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将绿色发展作为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

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

依托中部地区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运通道、枢纽机场等加快完善对外开放通道,不断提升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对外开放平台的作用,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统筹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实现互利共赢,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京广、京九、浩吉、沪昆、陇海-兰新交通干线作用,加强中部地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峡西岸等沿海地区及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边境口岸合作,对接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将共同富裕放到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任务中更重要的位置,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和供给能力,加快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完善有利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因区施策,因业施策,靶向施策,不断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促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建立健全支持政策体系,精准化解影响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难点、堵点和断点。落实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支持政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

延续完善“两个比照”政策,即中部地区欠发达县(市、区)继续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老工业基地城市继续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并结合实际调整优化实施范围和有关政策内容。

按照重点项目支撑重点任务、主要要素支撑重点项目的思路,按照国家统筹、地方分担原则,加大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倾斜支持力度。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