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的草帽:26次援非之旅的见证

2018年9月4日,海江波展示自己即将带往莫桑比克的中国草帽。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新华社西安12月1日电(记者王泽 姚友明 赵英博)海江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在他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一顶草帽,上面签满了外文名字。

“这都是我去非洲时当地朋友签的。”海江波笑着说,“我希望在退休前跑遍整个非洲,让每个非洲国家都有朋友给我的草帽签上名。”

他离自己的梦想并不遥远。截至2019年,这位55岁的教授共赴非洲26次,在12个非洲国家的试验田和实验室里留下了足迹。

“在田间地头做实验时,草帽可以防晒,在平时,它还是一个很好的签名板。”海江波说:“这顶草帽,是我和非洲朋友们友谊的见证,往大了说,也是中非友好的见证。”

过去的十几年间,海江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51位同仁一起,在农学、园艺、水建、食品、机电、林学、经济管理等领域传授中国已经实践并取得的丰富经验,帮助解决很多非洲国家面临的粮食问题。

“我们的团队一直在同非洲同事分享各类农学经验,特别是我们的强项——旱地农业技术,这正是非洲人民最需要的。”海江波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的努力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贝宁,依靠西北农大强大的科研力量,海江波团队不仅改良了当地的盐碱地,还针对当地自然环境改良了玉米品种,保证了产量;在喀麦隆,大米是进口最多的谷物之一,但当地传统上并没有种植这种作物的习惯,海江波团队在喀麦隆进行了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在试验田里获得了每公顷7吨的产量。

2018年9月3日,海江波在办公室整理即将带往非洲的种子。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在过去的两年里,因新冠疫情阻隔,海江波无法前往非洲进行研究,但他仍然与同事和学生在线上保持联络。他说:“疫情肯定对我们的合作产生很多影响,但我们正在尽一切努力推进以往的项目。同时,我们正在为非洲各国翻译农业技术演示视频,有英文的和法文的,这样他们就可以在网上学习农业技术。”

海江波的卢旺达学生赵天成说:“我的老师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了非洲的土地上。”

直至今日,海江波仍然在思考如何帮助非洲人民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许多非洲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在饿肚子,中国有技术,我们应该做些事情来帮助他们。”

海江波的团队计划在维多利亚湖周边国家推广玉米种植技术。他拿起办公桌上的玉米棒,信心十足地说:“玉米一定能帮助解决非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民众的营养不良问题,我们新品种玉米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成分,更重要的是玉米产量比很多其他作物要高。”

“中非人民携手合作改善人类福祉正当其时。”海江波说:“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使命,我和我的团队将继续努力支持非洲的农业发展!” 

信息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