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颗卫星如何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看点解析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题:这颗卫星如何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全球首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看点解析

新华社记者张泉

11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1月5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发射升空。(中国科学院供图,刘宇飞 摄)

这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体现了中国对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涉及消除贫困、消除饥饿、生态系统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旨在推动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问题。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面临对数据和方法的迫切需求。为此,针对全球SDGs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的需要,研制、运行系列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地球大数据资源获取的有效途径和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手段,空间观测能够为全球SDGs的实现做出特有贡献,能够有效地服务表征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交互作用的SDGs指标研究。”“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首席科学家、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院士说。

据悉,“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卫星在轨运行后,其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进行共享,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SDGs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

 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

针对全球SDGs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痕迹”的精细刻画,服务全球SDGs的实现,为表征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指标研究提供支撑。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为太阳同步轨道设计,搭载了高分辨率宽幅热红外、微光及多谱段成像仪三种载荷,轨道高度为505公里,倾角为97.5度,空间分辨率分别为30米和10米,幅宽为300公里,11天可实现全球覆盖。

卫星设计有“热红外+多谱段”“热红外+微光”以及单载荷观测等普查观测模式,可实现全天时、多载荷协同观测。同时,拥有月球定标、黑体变温定标、LED灯定标、一字飞行定标等星上和场地定标模式,保证了精确定量探测的需求。

郭华东介绍,“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对地表进行宏观、动态、大范围、多载荷昼夜协同探测的优势,有助于研究城市化水平、人居格局、能源消耗、近海生态等以人类活动为主引起的环境变化和演变规律,探索夜间灯光或月光等微光条件下地表环境要素探测的新方法与新途径。

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是中国实质性贡献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体现,是体现大国担当的具体行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阴和俊说。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研制,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规划的首发星。

依托中科院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旨在针对议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数据缺失和技术缺乏等问题,开展数据服务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为联合国相关机构、成员国提供全方位数据共享、科技支撑、决策支持和智库服务。

“期待与国内外相关机构一起,通过全球数据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共享共用,为缩减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做出贡献。”郭华东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