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奥运盛会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陆续开展培训,参与测试赛志愿服务工作——

  为奥运盛会贡献青春力量

近日,“相约北京”亚洲花样滑冰公开赛在首都体育馆落幕。拥有53年历史的首都体育馆在升级改造后,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项目的测试赛。

测试赛不仅考验场馆的硬件设施,也考验着作为“软件”的场馆支持人员。测试赛志愿服务工作对照冬奥会的流程和标准有序进行,志愿者表现亮眼,一直为此忙碌的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首都体育馆场馆(群)运行团队志愿者经理丁莉婷倍感欣慰。

丁莉婷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首都体育馆场馆(群)通用志愿者来源主责高校,牵头保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首都体育馆场馆(群)通用志愿者来源及储备工作。自去年12月以来,丁莉婷就进入了“冬奥时间”:“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团队建设、激励保障、宣传等都是我的工作,首都体育馆志愿者人数较多,耐心和细心必不可少。”

22岁的志愿者何亚琳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今年4月就参加了测试活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在测试赛中,何亚琳要为全体志愿者做好后勤保障,从打卡提醒到防疫提示,从激励物资到生活关怀,从志愿者之家建设到志愿者心声传递……她的工作细碎、繁复,服务冬奥测试赛期间,工作时间跨度大、强度高,但何亚琳说:“看到大家开心的笑容,觉得再多的努力都值得。”

“志愿者工作占据了学生们一定的时间,不少人面临着课业压力。”丁莉婷介绍,中国人民大学为每名志愿者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方案,积极解决志愿者学业问题以及低温环境、交通不便等因素带来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全身心投入冬奥志愿服务工作。

眼下,志愿者培训工作正有序展开。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志愿者经理黄振翔介绍,依托北京冬奥组委专业平台和资源,志愿者上岗前要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集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式接受包括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在内的系统性培训,扎实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升综合素养。“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志愿者,既要在岗位上服务好包括运动员在内的不同客户群,也要在志愿者队伍里承担宣传、防疫和文体活动等工作。”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西南侧,依托小海陀山天然山形建设,如一条游龙盘卧在山脊之上。这里建有中国首条雪车雪橇赛道,赛道长度1975米,拥有世界上独具特色的360度回旋弯,设计最快时速超过134公里,冬奥会雪车、钢架雪车和雪橇3个项目比赛将在此举行。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吕传翰至今记得第一次从出发区向下看的情景:“赛道垂直落差超过120米,一眼望下去,特别震撼。”

为了尽快熟悉场地,吕传翰日复一日研究图纸、踏勘场馆,逐渐对场馆内的每个点位了然于心。在一次测试活动中,吕传翰和其他志愿者为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服务对象指路,帮助他们顺利从山脚到达山顶。“16个角度和坡度各异的弯道早就牢牢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大家都掌握了一项技能——通过弯道来确定彼此的位置。”

据北京团市委冬奥办副主任王洵介绍,自今年9月以来,北京团市委启动“青力冬奥”品牌活动,组织实施“育英强基”冬奥志愿者选育工程,开展“奔向冬奥”赛会志愿者综合素养提升活动,打造一支服务专业、勇于担当的志愿者队伍。

“相信冬奥志愿者的经历能让大学生们感受到自己肩负着对国家和时代的责任,激励他们为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贡献青春力量。”丁莉婷说。(记者 杨 昊)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