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镇:以文化为笔 绘出乡村美丽画卷

记者余倩  刘毅  通讯员王金波 肖银桥报道: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十三五期间,流水镇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保留当地特色元素,积极打造以文化为底蕴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增强乡村振兴"软实力"。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在大路边……"孔畈村里,几位村民聚在花鼓戏小舞台,唱起了花鼓戏,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观看。现场花鼓戏唱声、锣鼓声、喝彩声不断,十分热闹。

"自从村里办了小舞台以后,对我们老百姓都有很大的好处。我妻子现在也是队里的一员,她以前就喜欢打牌、看电视、闲聊天,唱花鼓戏之后,就天天过来唱戏,我们家里的关系也好了。"孔畈村村民李安明对村里大力发展花鼓戏非常满意。

近两年,孔畈村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充满地方特色的花鼓戏为基调,挖掘出75岁高龄的孔畈花鼓戏编曲人孔令友,组建了一支由12位花鼓戏爱好者组成的演出队伍,并在村里老供销社的地基上修建了专门的花鼓戏小舞台,让群众有场地、有条件学习花鼓戏、唱好花鼓戏。

"村里专门给我们修了舞台,组建了队伍,搞了花鼓戏之后,我们村的活动也多了,经常有表演,村里人一部分喜欢来学戏,一部分喜欢来看戏,热闹得很。"李安明说道。

为了突出花鼓戏文化,村里还利用废弃水塔结合花鼓戏特色修建了标志性景观——水塔大鼓,在村文化广场前制作了以鼓和铜币为元素的孔畈村标。如今,花鼓戏已成为孔畈村的名片,村里人对花鼓戏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也让75岁的花鼓戏传承人孔令友更有信心。

花鼓戏传承人孔令友:"将来我就想把花鼓戏教给更多人,让更多人知道,唱党的政策好、唱我们村的美化建设,把新事、美化的事通过花鼓戏唱出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移民村均宜村,村民安居乐业,生活欣欣向荣。

"接近有一百年的敲锣打鼓的、红白喜事的传统文化,现在移民南水北调搬下来之后我们仍然把它带下来……"移民文化室内,均宜村村支部书记黄晓三正在讲述村里的历史。这间别具特色的文化室是均宜村2020年建成的,通过反映搬迁进程和乡村社会发展的老物件、老照片,展示该村最具特色的文化,成为人们记住历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个文化室第一是不忘历史,第二是为了让后代有个想念,开创新的生活。"黄晓三介绍道。

均宜村是2009年因南水北调工程由丹江口市均县镇搬迁至宜城流水镇的,为弘扬移民精神,从"均县""宜城"中各取一字为名,确定为"均宜"。

黄晓三难以忘怀搬迁的艰难:"当时来的时候,生活啊,其他方面都比较困难,吃不惯、住不惯。政府给我们安排了过渡期的生活补助。后面宜城市各级政府对我们进行多次培训,让我们增长技术,现在村里种植了西瓜、棉花、黄桃等,这几年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大幅上涨。"十年搬迁,沧海桑田。如今,在各级干部的带领下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均宜村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产业发展起来了,文化广场盖起来了,不仅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精神生活也非常丰富多姿。

"在政府的支持下,建了一个180多万的文化广场,空闲时间打打乒乓球、篮球、跳跳广场舞,丰富了全村村民的文化生活。这几年通过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空闲时候在文化广场娱乐,我们感到有一种亲切感、有一种安全感、有一种获得感。",黄晓三乐呵呵的说道。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流水镇深入挖掘、积极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形成"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塑造乡村美景。

"流水镇以218省道、雅杨路、孔莺路围绕形成的循环线进行美丽乡村打造,形成了由点带线、由线成面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目前已完成了均宜村的移民文化、孔畈村的花鼓戏文化、莺河村的旅游文化、雅口村的红色文化等11个村的特色文化打造。"流水镇党委副书记曾凡英介绍道:"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镇继续推进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将文化与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比如我们的西瓜、水稻、林果等产业,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文字编辑:闻俊  李锋

新媒体编辑:赵冰倩

值班编辑:翟昶宇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