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特区精神

兴办经济特区,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的伟大创举。四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特区奋斗者,以特区精神为动力砥砺奋进、迎难而上,书写了沧海变桑田的伟大奇迹。

什么是特区精神?它的内涵是什么?《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特别报道,为您讲述百年大党不朽的精神丰碑。

上世纪七十年代,深圳是一个小渔村,而蛇口可以说是“穷乡僻壤”。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改革开放的“开山炮”轰鸣炸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喊出了一批大胆探索的创业者的心声。“超产奖金制度”大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1980年8月26日,《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获批实施,经济特区在中国正式诞生。从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到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成立……四十多年来,敢闯敢试的特区人,以改革创新精神,勇于担当作为,让深圳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1984年,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诞生。当时,厦门机场太小,扩建刻不容缓,但没钱建设。习近平担任“厦门机场扩建工程科威特贷款领导小组”组长,经过艰辛努力,争取到了科威特政府1800万美元的贷款,解了机场扩建的燃眉之急。厦航敢为人先,如今机队规模超过200架、总资产500多亿元,为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四十多年来,厦门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最早进行政企分开试点……一次次改革探索,在我国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继党和国家兴办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之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但当时的海南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者们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他们为之奋斗的洋浦经济开发区,由最初的30平方公里发展到如今的规划控制面积114.7平方公里。

自成立以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在一次又一次挑战中坚持深化改革、不断克难奋进,以示范引领跑出“加速度”。在新起点上,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