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钟军 刘毅通讯员黄俊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后,宜城市37名昔日打鱼人,如今转产成为护渔员。
9月3号晚,宜城市境内下了一场大雨,王集镇庞居村护渔员刘晓东打了几个电话,拿起一个装满工具的袋子,骑上摩托车就出门了。来到汉江边不久,其他几名护渔员也陆续到了,刘晓东领着他们开始沿江巡查非法捕鱼。他说:“越是刮风下雨这种极端天气,我们越是要整队出发,因为这个时候非法捕鱼的频率很高。”
刘晓东是他们的小队长,今年46岁,19岁就外出打工做生意,曾收入不菲。2008年,刘晓东丢掉生意回乡做了一名辅警,家里还有两条船,平时打鱼补贴家用,靠水吃水。他家是捕鱼世家,不仅得到祖辈真传、深谙渔具制作工艺,甚至改进了捕鱼工具,捕鱼效率更高。去年7月,禁渔令颁布后,他第一个上交了家里的两条船,成为一名护渔员。
刘晓东说:“当时父亲非常舍不得,我自己也很心疼,小船给了我太多儿时的记忆,那时候的鱼特别多特别大。当我长大后,很多鱼种都消失了。一旦资源枯竭了,那么我们的后代怎么办?我想了一想,再不舍也必须要做出贡献!”
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黄俊说,由于刘晓东熟悉汉江王集段水环境,加上责任心强,所以推荐他当上护渔员小队长:“刘晓东非常有责任心,有担当,有思想。他作为一名护渔员负责人尽职尽责。”
刘晓东也没有让大家失望,他带着附近几名护渔员一起,除农忙外几乎每天巡堤巡江,甚至还要提防发生冲突。
违规钓鱼的多半是附近的乡亲,遇到他们,刘晓东既有办法阻止,也不伤和气。村民刘丕会是一个垂钓爱好者,有一次刘晓东巡江正好碰到他用两根鱼竿钓鱼,被刘晓东阻止后再没有违规钓鱼:“他跟我讲道理,他说一杆一钩一线,到哪儿都没人找你,我还支持你,给你找好的饵料。如果不愿意交一根竿,会被录入个人信用系统,当时我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把鱼竿主动上交了。”
护渔员收入不高,刘晓东家里还有几亩薄田,虽说一年下来收入远不如做生意,但刘晓东却过得开心踏实。他说:“汉江大保护实施以后,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天鹅、成群的野鸭、白鹭都回来了。10年20年后,大家会说,当年那个刘晓东,为保护汉江,保护母亲河作出过贡献!作为渔民的后代,我没有给祖先丢脸!”
据了解,在宜城市,像刘晓东这样的护渔员共有37名,他们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常年在59公里的汉江宜城江段和63公里的蛮河宜城段河面上监督违法违规行为,宣传禁渔政策,守护着母亲河。
宜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肖旭东介绍说:“禁捕退捕后,通过护渔员的辛勤工作,确实汉江蛮河没有发生电打鱼、迷魂阵这些破坏生态的违法捕捞行为了,汉江蛮河的渔业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文字编辑:杜道兵 李勤
新媒体编辑:翟昶宇
责任编辑:向润菡
审核:李锋 冯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