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女工程师32年“历险寻杉”:发现“植物大熊猫”有多难?

新华社重庆8月5日电(记者王金涛、李晓婷、周文冲)背上干粮,穿上胶鞋,上山。

周洪艳的工作如大海捞针。她要在莽莽林海中,寻找一种三百万年前的植物——银杉。

7月7日拍摄的重庆南川金佛山一带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银杉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自然繁育困难、数量稀少,被称为“植物大熊猫”。在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种来自远古的植物找到了庇护之所,数百株野生银杉从第四纪冰川期延续至今,隐藏在金佛山的21座山峰之中。

53岁的保护区工程师周洪艳,32年来,负责监测保护区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的消长变化,银杉是重中之重。“每一株银杉我们都要找出来,保护起来。”周洪艳说。

七月,金佛山中树荫蔽日。胶鞋踩在满地的落叶上,发出沙沙声响。周洪艳脚步轻快,额头渗出汗珠。

除了雨天,一个月中至少半个月,周洪艳都要进山,一走就是一整天。山里没信号,无法架设摄像头远程监控。为了及时了解银杉生长状况,周洪艳就靠“土办法”——走到银杉跟前,看个真切。

走到跟前绝非易事。在金佛山,野生银杉多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陡峭山脊和悬崖边上,无路可达,周洪艳手脚并用,拨开层层密林,攀上近乎垂直的崖壁。

“以前工作环境艰苦,科研手段也不先进。”周洪艳回想当年,“坐两个小时大巴,再走一个小时才能到单位,每月只能回一次家。夜里森林鸟兽声骇人,都不敢上厕所。”

周洪艳在重庆南川金佛山对野生银杉进行挂牌监测(2018年7月19日摄)。新华社发

考虑到野外工作危险,起初周洪艳被安排在后勤保障部门,她笑称自己为“伙食团长”。“那时有什么工作我就跟着去。”年轻的周洪艳常跟在一行男同事身后穿梭于林海,“既是帮忙也是学习。”

渐渐地,周洪艳在林子里越走越快,越走越熟。对她来说,山中寻杉就像一场充满乐趣的探险之旅。她说,自己喜欢上山,“做什么事,如果喜欢就轻松。”

从当年青涩稚嫩的“小女生”到现在保护区里的“大姐大”,周洪艳从没觉得“女性”是她的标签,也并不得意于自己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我只是个喜爱研究植物的保护工作者,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的工作成果。”周洪艳说,“研究植物,就要扎根在山里,耐得住寂寞。”

如今更多女性工作者投入保护工作。“以前只有我一个女性,现在基地半数都是女性,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周洪艳说,“有国家政策做后盾,科研环境不断改善,让更多女性走入银杉保护基地。”

周洪艳在重庆南川金佛山进行野生银杉幼苗监测(2018年7月31日摄)。新华社发

走了一个多小时,周洪艳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三年前,她在老龙洞一株野生银杉附近发现了10多株野生银杉幼苗,当时苗上只有三片叶子。

“长势不错。”周洪艳蹲下身,轻轻拉出卷尺。一株幼苗细长的叶片四散开,像一只绿色蜘蛛伸出的脚。

“就是长得慢。”周洪艳说,三年了,还只有七八厘米高。野生银杉幼苗不容易存活,几乎每个月,她都要来看看这些新生命。

2020年10月,周洪艳牵头完成了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次野生银杉调查,彻底摸清了金佛山上所有野生银杉信息,保护区现存1米以上野生银杉共572株。除了15株长在悬崖上的银杉,周洪艳给每一株银杉都挂上了牌子。

更多的保护着眼于未来。每年银杉挂果季,周洪艳和同事们从野外采回银杉种子,人工繁育出幼苗后,再移归自然。“以前我们没有任何可参考的人工繁育经验,全凭大家的反复实验,现在我们有技术、有条件、有保障。”周洪艳说。重庆市林业局和金佛山所在的南川区也大力支持银杉人工繁育。目前,金佛山珍稀植物繁育科研基地已累计人工繁育银杉幼苗3000余株,1000余株银杉幼苗已经回归野外。

下山路上,周洪艳一边走,一边对银杉轻声抱怨:“你们为什么都长在山脊上?你们知不知道,这路有多难走啊……”(参与采写:王晓曈)

信息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