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能忘记卢沟桥的枪声

特殊的地点,或者时间,往往能给一个有记忆的国家清醒、向上的非凡力量。

卢沟桥,7月7日,对中国人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地点,这样一个时间。

“风云恶,陆将沉。”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畔骤起的枪声,彻底惊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从此,中华儿女冒着敌人的炮火,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

时间不是冲淡记忆的借口,和平也不是忘记历史的理由。硝烟早已散尽,那些曾被炮火烧焦的土地,几度风雨之后,已经绿色葱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很难理解领悟过去那个时代的悲惨和伤痛,也难以感同身受侵略战争的罪恶和灾难。今天,我们之所以强调永远不能忘记卢沟桥的枪声,正是为了让历史警示未来、让历史告诉未来——和平来之不易,能战方能止战。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解放日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胜利了!但是决不能忘记,赢得来的胜利是艰难;而保有这胜利的果实——不为豺狼所吞食,更需要无限的坚决和勇敢!”

“决不能忘记”,是因为牺牲太多。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过最残酷壮烈的战争,发生过侵略者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有过先烈们浴血抗战的惊天壮举,有过“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历史。

“决不能忘记”,是因为忘了昨天,就会迷失在明天。今天,卢沟桥被敌人铁蹄践踏的历史早已远去,“卢沟晓月”也重回“京城八景”。然而,历史最能激发情感的力量,也最能赋予理性的启迪。当年卢沟桥的枪声提醒我们,“忧先于事者,不及于忧;事至而忧者,无及于事”。很多时候,忧患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思想就会麻痹,斗志就会消沉。一个民族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自强不息;一个国家有了忧患意识,才能兴旺发达;一支军队有了忧患意识,才能无往而不胜。

伟大的胜利,不能因胜利而结束。回顾“七七事变”的历史,我们不能停留于伤怀往日的苦痛,更应该唤起心中的忧患。尤其要看到,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深刻变革,国际竞争依然存在“丛林法则”。我国进入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增大,周边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大国地缘竞争、军事安全较量等问题更加凸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更加繁重。这个时候,更需要我们铭记“最危险的时候”,以战争即将到来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扎扎实实做好一切战争准备,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胜利历史。

“太平岁月最蹉跎。”不可否认,在和平环境的消磨下、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个别官兵渐渐被和平的光环遮蔽了双眼。有的沉醉于“享太平”,只见盛世繁华,不见群狼环伺;有的热衷于“过日子”,关注私事多,关心战事少;有的甘心当“旁观者”,备战打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些问题如果不被消灭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战争来临之前,就可能在未来战场上让我们尝到苦果。

宛平城墙,弹痕无言,诉说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卢沟桥上,望柱挺立,高擎着伟大抗战精神的不熄火炬。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经我们血染的山河,一定永久为我们所有。民族的生存和荣誉,只有靠自己民族的头颅和鲜血才可保持。”

对于我们军人来说,聆听和平的钟声,不忘催征的战鼓,回忆卢沟桥的枪声,就要传承发扬好抗战精神,牢记强军兴军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