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题:让审计监督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报告
新华社记者刘红霞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利器。更好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作用,离不开整改这“后半篇文章”。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分组审议前一天,审计署审计长侯凯向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1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
吕薇委员说,审计发现的问题,整改力度比较大,但不少属于屡审屡犯,下一步应该从制度体制上找原因,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分类整改。
“推动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既要推动一个一个问题整改落实到位,更要标本兼治,从源头治理,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狠抓严管,防止反弹。”李锐委员说。
与会的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马杰建议,对于发生频次比较高的共性问题,要系统性地做好举一反三工作。“避免出现年年审、年年整改、年年还有问题,也避免今年一些部门出现问题,这些部门进行整改,明年另外一些部门又出现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再进行整改。”
与会人员认为,做好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要统筹“立即改”与“长远立”,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督促、整改、公示、回访、问效等工作程序,对前期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适时展开“回头看”“再审计”,重点监督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审计监督会让有关方面“红红脸、出出汗”。但也要看到,少数单位仍存在“虚心接受、诚恳检讨、硬是不改、改而又犯”的现象。对此,与会人员给出了各自看法和建议。
徐绍史委员建议,审计署梳理近些年审计出来的突出问题,每年重点解决几个突出问题。与此同时,把屡改屡犯率、屡改屡犯整改率作为两项定量的衡量指标,来衡量预算执行进步情况,以及审计工作作用发挥的情况。
韩梅委员认为,对于尚未整改到位的问题,审计部门要紧盯不放,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跟踪检查工作机制,把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巡视巡察等监督贯通起来,形成监督合力,充分发挥审计结果运用“抓小抓早抓苗头”的作用。
“被审计单位、有关部门要真正承担起并切实履行好审计查出问题标本兼治的主体责任。”与会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孙宝厚认为,明确区分并切实履行好各自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追责问责力度,将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结果依法及时公开。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