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为你好”不能想当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18.7%。如何养老,成为当下越来越引人关注的社会话题。有人认为,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不用再做事,吃好喝好玩好就是幸福。还有人倡导,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

这两种观点的碰撞,是人们在老龄化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把老年人视为被照顾对象,是社会和家庭的普遍认识。很多人认为,老人什么也不干就是享福;还有人认为,老人不给子女添乱就已经不错了。这两种观念,说起来都是为老人好。

但这种所谓的“为你好”,多少轻视了老人的经验和能力,无形中造成了对老人的伤害。有研究表明,60至69岁的低龄老人,思维能力保持着智力高峰期的80%至90%,部分人智力和创新力甚至会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

有媒体分析,老年人群最需要的就是被需要。当然,这里的“被需要”并非得有一番大作为,而是顺其自然量力而行的“有为”,如习以为常的家务活、活络筋骨的体育活动、愉悦身心的文化活动等。而有的老人则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参与或组织公益志愿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

在社会公共服务实现数字化之后,一些老年人急需年轻人帮助他们掌握数字化生存技能。但可与之互相参照的是一项有关老年人智能化学习的调查,结论显示,近八成老人愿意学,而九成以上年轻人却不愿意耐心教。“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真正的孝道,是尊重父母,真正的尊重,是用心倾听老人的真实想法。社会和家庭,不应忽视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应重视老人的尊严、心理感受以及需求。

老年期同少年期、中年期一样,是人生命历程的一部分。老年人自身也应在客观认识的同时积极适应老年期,不刻意与社会隔离,树立独立、参与、自我充实的理念。实践证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的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参与越活跃,身心健康状况越好。例如,北大哲学系有“长寿俱乐部”之称,建系以来,90岁以上的有10余人,占四分之一;85岁以上的超过20人,近半数。究其秘诀,北大哲学系教授李中华说,长寿和专业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的。老先生们都是以学术、事业作为生活的主要部分,他们离不开工作,把事业当生命。这表明,工作可以让老人摆脱封闭孤独,融入社会则能让老人感受到个人价值,感到愉悦。

从容应对老龄化浪潮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社会有责任,为广大老年人有所学、有所为、有所乐创造良好的环境;家庭有责任,帮助老年人增强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意识。在老年人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面前,还是别想当然地“为你好”为好。(作者:王梦敏)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