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在长江口岸抗疫保畅最前沿 ——记默默镇守“水上国门”的长江引航人

新华网武汉11月20日电 题:鏖战,在长江口岸抗疫保畅最前沿——记默默镇守“水上国门”的长江引航人

他们不是医护人员,却同样“白衣执甲”,每天与新冠病毒面对面。

他们不是防疫工作者,却长年与外籍人员打交道,日夜奋战在长江口岸抗疫保畅的最前沿。

在长江这一特殊的抗疫战场上,400多名长江引航员始终坚守在中国“水上国门”——长江引航第一线,担当着稳外贸、保畅通、保民生的重任。

过险关、闯“红区”,直面多重风险

今年深秋的一个下午,长江引航中心一级引航员董书增开始了他的引航任务。

当天他要引航的是一艘长约300米、吃水12米的利比里亚籍矿砂船。这是一艘水上“巨无霸”,装载着约10万吨铁矿石,引航线路是从上海宝山到江苏江阴黄田港6号码头。

外籍船舶出入长江,遵照中国法律必须由中国引航员进行引航指挥,并悬挂中国国旗。因此,引航员被称为“水上国门第一人”。

“全副武装”的引航员坐交通艇出征。新华网发

白色防护服、护目镜、N95口罩、橡胶手套、消毒酒精……当引航艇到达交接水域,浑身裹得像“粽子”的董书增,开始通过船侧的软梯向甲板上攀爬。

这艘船甲板距离水面高度在10米以上,引航员只能借助船外的软梯和舷梯作为登船工具。在攀爬过程中,航行的船舶、身上的防护服、救生衣及沉重的引航包,都让引航员面临更多风险。

引航员攀爬软梯登船如同过险关。新华网发

这十几米软梯,是引航员必须闯过的第一道关卡。“遇到恶劣天气,水面掀起大浪,梯子左右摇晃,稍微没有抓牢就容易掉下去。”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爬上甲板后,按照防疫要求,引航员不能坐电梯,只能从室外的楼梯上驾驶台。爬过7层楼梯上到驾驶台时,董书增已经满身大汗。这时,他又要面对下一个险关。

外籍船舶进港,在进行检验检疫前,引航员第一时间登船引航,这意味着与可能潜藏的新冠病毒“零距离”接触。长江引航中心主任程学仨告诉新华网,疫情发生以来,承担着沿江85%铁矿石、83%电煤和90%外贸货物运输引航重任的长江引航中心“抗疫专班”,直面疫情大考,专门执行高风险引航任务。400余名长江引航员全力以赴,分批轮流参加“抗疫专班”,白天黑夜轮轴转。

“蒸桑拿”、战极限,累倒了也要挺住

长江是世界上通航密度最大、航运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也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煤电油、铁矿石和粮食等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的“生命线”。长江水上安全运输,关系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长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黄金水道”之一。新华网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长江引航这一特殊战场上,这群肩负着稳外贸、保畅通、保民生重任的勇士,苦战背后是一次又一次对自身生理极限的挑战。

引航中,为了减少如厕、降低风险,他们尽可能控制饮食,累了只能在甲板上打个盹……

引航员从容指挥船舶靠码头。新华网发

一次引航十几个小时下来,防护服里面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宛若“蒸桑拿”。

数月鏖战,引航员们一个个“瘦身”不少。

夜间引航更考验引航员技术和经验。新华网发

二级引航员张蕾给新华网采访团队讲述自己的一个亲生经历。

“今年夏天,有一次我跟高级引航员杨君荣师傅负责引航,天气特别热,船上空调效果又不好,我俩从上海上船,经历了十几个小时,全身湿透。快到码头的时候,杨君荣师傅突然虚脱,一下子瘫坐在地上。我赶紧接过杨君荣师傅的班,先把船舶稳定好,确保航线,又劝师傅到甲板外面去喝点水休息一下。杨君荣师傅当时脸色苍白,却对我说,“小张,你先别管我,先顾着船舶安全,这才是最大的事。”

在长江引航“抗疫专班”,这样的故事有很多。从全国劳模姚泽炎,到新一代引航员杨旭辉、董书增等,为镇守国门“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长江引航精神,在他们身上一代代薪火相传,谱写了一曲曲长江抗疫的动人篇章!

正是他们日夜鏖战在长江口岸抗疫保畅最前沿,引领一艘艘中外巨轮进出长江,保障一个个港口昼夜不停作业,确保了这条水上“生命线”的安全畅通。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长江引航中心共引领中外船舶5.2万艘次、10.1亿吨,同比增长1.1%和5.3%,其中优先保障运输煤电、成品油、铁矿石和粮食船舶7406艘次,载货20563万吨;重点保障3708艘次集装箱班轮及时进出长江。

舍小家、为国家,无怨无悔守国门

引航员逆行而上、一往无前,每一个壮举的背后,是一个个小家庭的默默付出和坚强支撑。

女教师姚叶丹是高级引航员陈学思的爱人。两个孩子她一手拉扯大,家里大事小事都是她一手操办,自己有个三病两痛,丈夫也是最后一个知道。

很多时候她也怨,想跟丈夫吵。但当丈夫一身疲惫脱下身上的衣服,露出被防护服捂出的一块块斑痕时,她心疼得不行,哪里忍心再责备。

“90后”二级引航员张蕾的妻子郑有红,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宝今年5岁,二宝才一岁半。张蕾忙工作,两个孩子和家里的事全“甩”给了郑有红。郑有红生二宝坐月子,大的哭、小的闹,她手忙脚乱,身边又没人照顾,几乎要崩溃。

带两个孩子还要工作,郑有红每天累得不行,二宝3个月大时自己就没奶了。最难的是孩子生病,都是郑有红一个人照顾,感觉独力难支的郑有红常常处于崩溃边缘,有时在电话里冲丈夫大发脾气:“什么事都指望不上你,有老公和没老公一个样!”

吵归吵,郑有红从未拖丈夫后腿,还怕丈夫担心家里工作分心,她给丈夫打电话更多是“报喜不报忧”。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引航员们感到欣慰,但更多是愧疚。

说起引航员,长江引航中心党委书记张铜宁内心同样充满愧疚。根据防疫需要,长江引航中心自今年8月中旬以来,实行全员专班运行模式,引航国际船舶的引航员实行14天连续专班工作、7天集中隔离和7天居家健康监测运行。该模式下,专班引航员实行对班工作制,平均每班只有一半力量投入引航一线,人员捉襟见肘,只能满负荷运转。

在“14+7+7”封闭管理模式下,引航员与家人见面机会很少,更别提照顾家庭。“每次看到引航员浑身裹得像粽子一样出征,想到他们克服着种种不为人知的困难,就很心疼他们。”说这话时,张铜宁这位精干的汉子几欲落泪。

引航员担负着“把世界引进中国,把中国引向世界”的重任。新华网发

深秋时节,长江下游江面辽阔,大大小小的货轮往来穿梭,一片繁忙,引航员的身影活跃在一艘艘过往船舶的高大船台上。他们淡定指挥,从容引航,汇成了长江黄金水道上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胡诚、赵梦琪、柳孝智、金校)

来源:新华网